道德經常德章第二十八 真諦解說

一、前言
信堅兩年半前,剛回頭重看道德經時,有感於兩千多年來,古德解說道德經,不是依文解義,就是依俗諦。信堅認為老子是得道聖人。其言說應以見性者的境界,加以闡述。因此古今對道德經的詮釋,有重新依真諦解說的必要。明末憨山大師,精通儒釋道。他見性後,回頭以真諦解說道德經,前後經過十年才成書,因而感嘆,”噫、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此區區片語、誠不足為法門重輕。刱意於十年之前、而克成於十年之後、作之於東海之東、而行之於南海之南。豈機緣偶會而然耶。道與時也、庸可強乎”。

可惜他的解說太過簡略,意猶未盡,同時近日發覺,已有不少讀者,瀏覽信堅園地裡的道德經解說,表示大部分讀者,靈性增長,已入人天境界。因此信堅在此繼續,書寫幾篇真諦解說,用以拋磚引玉,歡迎批評指教。冀望十年之後,可因緣具足,以真諦解說全經。

laotz 2a laotz 1a tao

二、道德經常德章第二十八 經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三、全章略解
3.1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聖人氣與道合,心超物表,無物與敵,故曰知其雄。聖人同時也能順物委蛇,與時俱化,不與物競,故曰守其雌。聖人由守其雌,清靜無為,返道歸真,故眾德交歸,如水之就下,百川之匯流於谿谷,能為天下萬流的總歸,但受而不拒,應而不藏,流潤而不竭,故能為天下谿。

常德是涅槃之體,恆常不變,無生無滅,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故曰常德不離。如果修行達到了“為天下谿”的境界,則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自然顯現。一舉一動,都能隨順性德,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如初生嬰兒那樣的純潔真淨。

3.2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白表昭然明白,一接觸就清楚明瞭,無所不知。黑是昏悶無知之貌,表無知無見,無知是正知,無見是正見,就是般若無知。能無知才能無所不知,能無見,才能無所不見。此即所謂”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有清淨心 (守其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能顯現,就能心理的修養達到“人欲淨盡,天理流行”,起心動念上不會有錯,念念都是善念,與天心相吻合,故能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至此境界,惡念淨盡,本心如如不動,達到了涅槃寂淨。

3.3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聖人至此,謙沖自牧,廣德若不足,光而不耀,仁常而不居者,虛之若谷,應之如響,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故爲天下谷。修行至此,自性本具的真常德性,具足顯見,回歸到自性的樸實,即明心見性了。

3.4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如同混圓之木,原始自然,經過分散、雕刻、塑造,就能造成各種不同的器皿、物件,而便利人的使用。樸喻自性、道,一本萬殊。自性真空妙有,能生萬物。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聖人明心見性後,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千處祈求千處應。隨眾生機,應所度化。又聖人一切言行作為,依順智慧性德故能為為天下式,為天下谷,尊超眾聖,普為一切天人之師,故曰則為官長。聖人知萬物一體,道通為一,不能分割,沒有對立,沒有分別執著。無為而治,順萬物之自然,從道化育。曲成萬物而不遺。化行於世而無棄人棄物。故曰大制不割。

四、字句詳解
知其雄,守其雌。
知,即證悟。雄是深知天上天下,惟道獨尊。爲陽,爲剛,爲動,爲強。物無與敵。雄是雄壯有力,無所不能,無所不敵,雄喻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

雌爲陰,爲柔,爲靜。柔伏處下謂之雌。雌如孵卵期的雌鳥,身不動,表守戒;心不動,表禪定;由戒生定,由定開慧。

心有知了,爲雄。不去分別,保持心不動,處在靜的狀態,即爲雌。遇萬事萬物,心都不去分別,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如如不動,這就是知其雄,守其雌。

後面的 “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與此同義,都是心不要隨知而動,應不管外境如何變遷,自心如如不動。這樣才能保持清淨心,才能常守無爲道體。

爲天下谿,常德不離 ,復歸於嬰兒。
“天下”是森羅萬象,宇宙萬物。谿是窊下之地、空谷,為眾水所歸之處。 聖人由守其雌,清靜無為,返道歸真,故眾德交歸,如水之就下,百川之匯流於谿谷,能為天下萬流的總歸,但受而不拒,應而不藏,流潤而不竭,故能為天下谿。

常德是涅槃之體,恆常不變,無生無滅,為如來法身所具有之德。真常之德 (智慧德能,常樂我淨),自性本具,處下如谿,故但受而不拒,應而不藏,流潤而不竭,故曰:”爲天下谿,常德不離”。如果修養達到了“為天下溪”的境界,則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自然顯現。一舉一動,都能隨順性德,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如初生嬰兒那樣的純潔清淨。

嬰兒是剛滿月或一周歲以內的嬰孩,一身骨節都是軟的,他沒有喜、怒、哀、樂,沒有主觀成見,一切都是自然,沒有做假,沒有意識的固定作用。老子講修道成功的人,要像嬰兒的境界。“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嬰兒:不失天性之真,其心純善是無邪,喻佛性不昧。嬰兒者,柔和之至也。

知其白,守其黑, 為天下式。
白,表昭然明白,無所不知。黑,昏悶無知之貌。表無知無見,無知是正知,無見是正見,就是般若無知。能無知才能無所不知,能無見,才能無所不見。有清淨心 (守其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才能顯現,才能無所不知。

聖人起心動念,念念至善無惡,心理的修養達到“人欲淨盡,天道流行”時,起心動念上不會有差錯,與天心相吻合,故能“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復歸於無極
常德: 即清淨心、道、原始本心、本來面目。忒:差謬也。就路歸家,回歸本性。

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
榮;乃光榮貴高,辱;乃污辱賤下,谷。山谷,乃虛而能應者也。榮者尊顯,辱者卑賤。知尊顯之榮而寧處於卑賤,則能包容天下,如空谷之能容物,心愈虛而道愈充。光而不耀,仁常而不居者,虛之至也,故爲天下谷。

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是未加工之混圓之木,比喻器之理體。本眞之樸。樸者:不雕不琢,無一物之形,而具萬物之質。由其虛,故常德乃足。德自足於中,則不緣飾於外,故復歸於樸素也。即復歸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了。

樸散則爲器,聖人用之,則爲官長。故大制不割。
“樸散為器”,是說木匠通過對“原木”的削砍雕琢,將“木”製成各種器具。譬喻自性能生萬法,一切法由心想生。

以虛而能應物,故樸散之則為器。聖人以此應運出世,則可以官天地府萬物。故能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化行於世而無棄人棄物。故曰大制不割。割,截斷也。不割者,不分彼此界限之意。

官長意為尊超眾聖,普為一切天人之師,能普度眾生,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大制不割 是說萬物一體,道通為一,無有彼此之界限,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即道沒有對立,沒有分別、執著,超越兩邊,中道亦不存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心養性, 道德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