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戰國宋蒙人,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的散文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學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像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哲學的最高成就。
此寓言出自《莊子·應帝王》,以短短的77字,解說一個無量深廣 “道”的境界。混沌(chaos) 是民間傳說中指盤古開天闢地之前,天地糢糊,元氣未分,渾然一體, 不可分剖的狀態。”渾沌之死” 的寓言說明天地萬物本自具足的天性,都有其存在的固有方式,盲目改造天然本性,會隱蔽天性,造成種種無明苦果。渾沌之死意味著耳目鼻口七竅的分化,這一分化意味著知識以及由之而生的造作、人為的興起。這個寓言作者強調出天道自然無為,反對把個人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的哲學觀點。
二、經文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三、依文解義
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渾沌。有一天,倏帝和忽帝在渾沌住的中央地方碰面了,渾沌非常熱情的招待他們。倏帝與忽帝為了回報渾沌的善意招待,就彼此商量說:「每個人都有七個竅 (眼二;耳二。鼻二、口一),才能看得到、聽得到,才能飲食和呼吸,渾沌大帝卻連一個竅都沒有,那我們就來幫混沌鑿七竅吧!」 於是,他們每天為渾沌開鑿一個竅,七天以後,七竅開成,但渾沌卻因此死了。[文字雖然簡單明瞭。但有言說,皆無實義。廢話一大堆,讀了之後,仍在五里霧中。]
四、真義解說
倏忽: 意即頃刻,極短的時間。倏;喻有象。忽: 喻無形。渾沌: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清濁未分,喻自然。倏忽取神速為名,渾沌以合和為貌。神速譬有為,合和譬無為。
南海代表一個光明之方 (太陽在中國南方),故以倏喻有。北海是個幽闇之域,故以忽喻無。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渾沌表非無非有。有無二心,會於非無非有之境,和二偏執之心,為一中之志,故云待之甚善。倏忽二人,由懷偏滯,未能和會,尚起學心,妄嫌渾沌之無心,而謂穿鑿之有益也。為者敗之。夫運四肢以滯境,鑿七竅以染塵,乖渾沌之至淳,順有無之取捨;有無生,中道隱,故曰渾沌死。
混沌表道體,渾然一體,不可分割,道通為一,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鑿開七竅而混沌死,意思是說,大道本來是渾然一體,無所分界的,宇宙本來是混混沌沌、無有南北的,彼此相通的。由於天地的開闢,破壞了大道的一體,從此大道的渾圓一體隱沒了。
莊子一向主張無為而治,就是一切順其自然,不要太過於干涉,讓一切事物保持它的原貌,當你去破壞了這個東西的原貌,等於是破壞了自然,自然現象一旦遭破壞就無法維持長久。人之所以有煩惱,也是因為有七竅,能聽能看吃是煩惱的來源吧,如同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外界的種種誘惑,擾亂了人心,也讓人的心變的不單純,似乎知道愈多的事,心思愈不單純,愈不單純即想的愈多,想愈多,苦惱愈多,真心本體,道,就隱沒了。
渾沌是自然而然的,並非一個謀求回報的施動行為,因而,渾沌之善,乃是自然的上德。渾沌的善意表達既意味無為,不造作,任運自然,無作而作,無公用道。這正是道之德之基本精神“讓”的展現。
莊子以為凡事任其自然,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地,不再需要靠外人的智慧來以加雕鑿塑造。渾沌之德,在于待萬物甚善 (超越善惡),無二分別,用心如鏡,無所住、無所著。對于渾沌自身而言,是源出無為的自然,因而也不需要任何的回報;但對于從禮的視角觀看的、忽而言,則是一種應予回報的施捨行為。倏、忽二帝禮“報”渾沌之德的結果,卻是以禮謀殺“德”的凶手。
道是天地萬物化生的原動力,本自具足,不需要靠有心人外力的干預。莊子一向主張無為而治,就是一切順其自然,不要太過於干涉,讓一切事物保持它的原貌,當你去破壞了這個東西的原貌,等於是破壞了自然,自然現象一旦遭破壞就無法維持長久了,人之所以有煩惱,也是因為有七竅,能聽能看能吃是煩惱的來源。如同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外界的種種誘惑,擾亂了人心,也讓人的心變的不單純,似乎知道愈多的事,心思愈不單純,愈不單純即想的愈多,苦惱愈多。
五、啟示
5.1 渾沌原本是渾然一體,擁有的是純樸的心靈,道通為一。現因有了七竅,而迷失於感官物慾生活之中,違背了道家自然的規律,喪失了原本純真的本性,最後迷失了 “道”。
5.2 宇宙間有很多自然的事物,其原始的狀態未必就是「不好的」。如果違反了自然原始的原貌,可能對於事物本身未必是好事。世間一切事物、道理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好壞標準。
5.3 我們通常只能看表面,但看不到內在深層的動機,因此往往無法對外在人事物作正確的判斷。同樣的舉動,到底是在幫助人或是在陷害人,往往迷糊不清。就如同此寓言,倏、忽二帝的出發點是想報恩,想讓混沌也能有七竅(他們覺得這樣對混沌有益),結果卻反而害死了混沌。所以,所謂的「好」到底是誰決定的?是幫助者、還是被幫助者?
5.4 其實我們都一樣,最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自以為是的認定自己是好意的,便肆無忌憚的用自己的方式去「幫助」別人,而在後果適得其反的時候,甚至還會大言不慚的宣稱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良藥苦口」,是別人不懂自己的一片赤誠真心。
5.5當我們要為別人作些什麼的時候,有著好意與良善的出發點只是第一步而已,若不能更進一步的考量怎樣作才是真正的幫助,設身處地的去考慮被幫助者的思維,對於必須承擔後果的被幫助者來說,或許「善意的幫助」搞不好比「惡意的陷害」更可怕。
5.6 假如你出於好意,看見長頸鹿的頸太長而想把它改短;看見魚兒終日在水裏游得太累而把牠「救」出水面;看見烏龜背著的殼太重而替牠去掉;想想看,這是否人之常情。
同理,我們的天賦、稟性皆生而不一,苟能順其本性,導其所長,自可活出豐盛而有意義的人生。
5.7 又如統治者高懸仁義道德的口號,本來是想用以治理百姓,誰知卻在人心已然偽詐的情形下,連那仁義聖知的名號都被有心人所竊取,而使天下更加的紛亂。聖人們以為定下禮樂仁義等可以來治理天下百姓,卻正是為亂天下的根源。
5.8 莊子用這個故事來表明其「清凈無為」、「順物自然」的社會政治理想。故事本身啟示人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尊重客觀規律,不能只從主觀想象和主觀意願出發。
5.9 耳目所能視聽的,口鼻所能嗅嚐的,身意所能感覺的,僅不過是片面、局部、粗淺的事物之末而已。至於事物精微之奧理,萬化玄妙之本源,唯獨虛明的本來性體,才能了悟。
目張則心機馳騁,耳開則精氣散發,以致神智不能專一,性體不能純靜,欲了悟大道者,應閉目返觀內照,塞耳回聽天籟,如此方能心神歸一,“內外相通,心目內觀,真無所有,清靜光明,虛白朗曜,杳杳冥冥,內外無事,昏昏默默,正達無為。”
5.10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又曰:“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人如能將素日所妄貪的世利,絕淨一源,勝於用師傳授十倍。再如能跳出塵網,徹底斬斷六根,方能達到神氣專一,澄心靜慮,萬緣俱消。再如在晝夜中能致虛、守靜,無有間斷,勝過師授萬倍。
信堅師兄您好!
多薰習些師兄文章,科學部分,師兄探玄記,諸法實相文章中已善巧融入文字般若,行科學而超科學,愛恩斯坦相對時間空間物質錯覺,是幫助修行者認知上很大的忙,但畢竟世間法有其相對性,離絕待圓融是還一大段路。
倏忽喻迷了的眾生,混沌喻清淨無為法身,修行若能了無為而為,為而無為,六時行住坐臥薰修,方有機會打開智慧之門。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二句話老生常談平淡無奇,卻是捷徑中的捷徑。
錦地
錦地師兄:
多謝時常留言評論。給於信堅,莫大鼓勵。
師兄勤奮用心,體解大道。如能常在信堅園地薰陶,當可如入芝蘭之室,久隻自芬香。靈性自然提升,智慧自然增長,可喜可賀。
師兄說: “修行若能了無為而為,為而無為,六時行住坐臥薰修,方有機會打開智慧之門。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這是修道的基本精神。古人說: “想悟道,先去掉偷心”。偷心是偷巧、不老實、不按部就班、玩弄聰明的念頭。因此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瓜熟自然蒂落,滴水自然石穿,愚公可以移山,皇天不負苦心人。
近日錦地師兄來函,建議信堅再寫一些科學與靈性相關的文章。今早又來函,提及了”渾沌之死”一 文。湊巧信堅近日勤看 “參同契”,文中提及,渾沌也是修道成仙重要觀念。因此信堅利用此機緣,綜合科學渾沌理論,與道家修煉渾沌法門,繼前文: “莊子寓言: 渾沌之死” 的真義與啟示” 及 “蝴蝶效應原理解說” ,草寫 “再論渾沌及蝴蝶效應” 一文,當可今天,張貼再信堅園地,供大家批評指教。
信堅
____
信堅師兄
當時很簡單的想法,嘆佛法深奧,不可思議,借重師兄西方科學專業擷取精華,協助破除個人知見,如物質波動性顆粒性,稍能契合,和合為相,實同幻化。知是空花,即無輪轉。於修行路上,少了諸多煩惱。確如師兄所說,好的題材待須時節因緣而萃取,當運用於修行上。然造成園地些許,學術上的失焦,實感惶恐,請見諒。
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