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自然章第二十九 真諦解說

一、前言
此章之解說,如果依俗諦,依文解義,相當容易。但要以老君的真實義,融通全文、全經,則煞費思量。Emily師姐所問,是道德經裡最難解說的一章,其言外之意,概括全經,真是深妙不可思議。對Emily 師姐的考題,信堅真的佩服得五體投地。
laotze7  Hermetic 7  tao
解說道德經之難,在於道德之玄義深廣,全經一體,不可分割。但要以語言文字解說,又必須有次第。將一體分成許多不同的言論,分散在不同章節,譬喻解說,章章只見其局部,但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解說此章,必須同時引用其他章節,互相融會,才能見到全貌。因此解說此章真諦者,是在考驗解說者對道德經真義、整體認知的了解深廣。信堅在此,班門弄斧,用以拋磚引玉,還望諸大德,不吝賜教。

二、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經文
1.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2. 夫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3.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此經文,網路上有很好的英文白話翻譯。讀懂了這段英文翻譯,則知過半矣。
Whoever wishes to take over the world will not succeed. The world is a sacred vessel and nothing should be done to it. Whoever tries to tamper with it will mar it. Whoever tries to grab it will lose it. Hence, there is a time to go ahead and a time to stay behind. There is a time to breathe easy and a time to breathe hard. There is a time to be vigorous and a time to be gentle. There is a time to gather and a time to release. Therefore, the True Person avoids extremes, self-indulgence, and extravagance.

解說此章,信堅以老子全經的意旨為主導: 道與德,是一切法的準則。道德經是解說道的體、相、用。一切文句,不離聖人如何修行,如何由相用而返道,証入道的境界 (明心見性)。

以此之故,此章的 “天下”,應指吾人的身心世界,佛國土。”君王” 是能主宰者”,即 “我、真如本性為真宰”,”神器” 是”自性、佛性、真如、本性”。”聖人” 是悟道的法身菩薩。以此而論,此章是講解,我們修行,應該師法道之德相,無為而無不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無住、無念、無為。 此章文分五段。第一段解說道之德相,無為而無不為。第二段是隨順自然,因勢利導。第三段是如何修煉無為法。第四段: 如何修煉,去甚,去奢,去泰。此即答Emily 師姐之所問。

三、第一段 : 道之德相,無為而無不為。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修身修心,有兩種修法: 無爲法、有爲法。“有爲法”是“取天下而爲之、執天下而用之”,就是用心意識妄想、分別、執著,有所得心修行。以此方法,不能見道、得道。此段是教人無為而無不為,法天法道法自然,才能自在解脫。

天下者,吾人之身心世界。就形而下論,身心是器。就形而上論,天下神器是 “至道”。天下神器,是 指“神乎其神”的自然大道,人人本具的真心本性。它本是無為,萬物自化其中。取者,修也。“為者敗之”,以私慾為出發點,為個人的英雄思想而號令天下,最後還是要失敗的。“執者失之”,越是私心自用,抓得越緊,抓得越牢,則失去得越快。

人若修身,必本於清靜自然的無為之道。古之聖人,不得已而取之,不得已而為之者。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聖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實行身教重於言教的方法。這樣萬物就會自然生長而無爭,蕃生繁衍而不據為私有,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己能,大功告成而不自己居功。有如《詩經》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鷹在天空飛翔,魚在水中騰躍, 形容天地萬物各得其所,自得其樂。自在無為,相忘於江湖。

四、第二段 隨順自然,因勢利導
故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這段就是講萬物都有一個統一的規律、法則。世間萬法,皆在兩個極點之間擺動,如鐘擺一樣。這就是第二十二章所說的“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第二十三章裡說的“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極端不自然的東西豈可常久乎?也就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老子是說物有強有弱,有前有後,有得有失,這個是萬物的各有各的個性,統治者就要無為而治,不能因為個人的意志而強為之,而極端,奢侈,過泰都是不自然的事情。凡先天炁生,聽其隨行,內應於呴,外應於吹,出入自由,不待勉強而嬴也。

“歔”是把氣吸進來,“吹”是把氣呼出去。“挫”是很尖銳的東西, 行、隨、歔、吹、強、羸、挫、隳,是說明宇宙間一切事物,隨時都在相對的變化。

這段文句,一個最好的解說,是依此園地所介紹的七條赫爾墨斯法則 (The Seven Hermetic Principles) 裡的第四條 “極性法則(the Principle of Polarity)” 跟第五條 “節奏法則 (the Principle of Rhythm) “。[參看 The Kybalion 凱巴萊恩 (一) The Kybalion 凱巴萊恩 (2B) ]

4.1 The Principle of Polarity 極性法則
所有事物都是相對的;所有事物都有兩極;每一種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喜歡與不喜歡是相同的;對立的事物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極端的兩面總是相連的;所有的真理都只是一半正確的真理;所有看似矛盾的說法,都可以和解。舉例來說:熱和冷雖然是對立的,但事實上是同一事物,差異只在於同一事物的不同程度的顯現。看看你的溫度計,看看你能發現 “熱” 終點和 “冷” 起點在哪裡!沒有絕對的 “熱”和絕對的 “冷” 這樣的事物。

同樣的法則也表現在“光明與黑暗”的情況下,它們是相同的事情,差異由不同程度的兩極之間的現象。“大和小、硬和軟、黑與白、利和鈍、吵鬧和安靜、高和低、積極和消極”之間有什麼區別?極性法則解釋了這些矛盾,沒有其他法則可以超越它。

同樣的法則也可在心理層面上運行。譬如“愛與恨”這兩個顯然完全不同心態。然而,有各種不同程度的愛與恨,一切都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程度顯現。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出,改變自己心理和他人心理 “恨的振動頻率” 為 “愛的振動頻率”是可能的。“善與惡”只是同一事物的兩極。赫爾墨斯主義者理解如何運用極性法則,將邪惡轉變為善的藝術。

4.2 The Principle of Rhythm節奏法則
一切事物都在流動,有出有進;所有事物都有其潮汐,上升與下落;鐘擺現象發生在每一事物中;其右擺的幅度就是左擺的幅度;韻律互補。這個法則體現了一個事實,在一切事物中,都顯示著一種可量度的來回運動,前進和後退、流出和流進、向後和向前擺動、鐘擺式的運動、像潮汐那樣有高潮和低潮;、一切都依極性法則在兩極間移動。總是有作用與反作用、前進和後退; 上升和下降。這種現象存在於宇宙萬物,如太陽、世界、人類、動物、心理、能量和物質,的運作之中。聖人可了解此法則,進而能依此掌控這法則,學會了如何應用它,而不為它所應用。

赫爾墨斯大師發現,有兩個的意識層面,低和高。理解這個事實使他們能夠上升到較高的層面,從而逃避表現在較低層面擺動的節奏。

五、第三段 如何修無為法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在此提出“三去”(去甚、去奢、去泰),去掉三個極端的修道法門。妄動妄為,不循自然之道,謂之甚。「奢」是奢侈、浮華、虛榮,「泰」是幽閒安適。

德才兼備的聖人要去除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行為做法。這就是無為無不為,順天應人為原則。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皆是順遂物性的自然而已,將以無為而無不為。此即所謂 “至人用心如鏡,物來則照,物去不留”,”雁過寒潭不留影”。

在日常生活、爲人謀事的各個方面,要處於中道。凡事太過度、太極端了,就違背了自然的常態。要抛棄掉這些極端,才能恢複到自然清靜的本來狀態之中。所以聖人放下過於的心,放下奢求之心,放下希望安泰之心,使心保持清淨無爲、平等的狀態。

“去甚”: 就是聖人處世,不過柔,不過剛。此即第五章所說的 “守中”。 “去奢”: 不尚奢侈,不慕浮華,不貪求享受。去奢而從儉,儉樸敦厚。 “去泰”: 就是 “不爭”。

六、第四段: 如何修煉,去甚,去奢,去泰。
修煉此三個極端的方法,除了應用此文第四段所解說的赫爾墨斯第四跟第五法則外,老子在道德經的其他章節亦不厭其煩的一再提示其修法。例如:

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第十九章: 「見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四十八章:「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 (儉者損也)。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去甚、去奢」就是「儉」,儉是儉約的智慧。「儉」就是用最少的時間,發揮最大的功能,簡而不繁。「不敢為天下先」是「無爭」,就是「去泰」。

“見素抱朴,少私寡欲”,這是形容道的德能,儉。“表現單純、保持樸實,減少私心、降低慾望”。見素者,乃是心目內觀之見也。內觀者妙用無窮,虛靜光明,能見天地之原始,能知本來之面目。抱樸者,返樸還淳也。少私寡欲者,如內而身心,外而事物,隨緣循理,歸於性命,克去己私,不生自有自利之意。 遇境忘境,不著戀慕沉溺之情,斂華就實。

信堅在此園地,對這幾章都有詳細解說,讀者可點擊此藍色 “道德經” ,查看目錄,再點擊藍色文章標題,就可觀看全文。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道德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10 thoughts on “道德經自然章第二十九 真諦解說

  1. 信堅師兄好:太晚回信師兄海涵。
    感恩師兄撥空為末學解惑,吾會珍惜並多加體悟,如有疑再向師兄請益可好?

  2. 信堅師兄好:

    昨日爬郊山,於清風中靜坐虛心觀天,又重見童年時滿天的小光點。愈是放鬆、視而不見,所見愈多,光點閃爍,位置不變,十分有趣 (其實很多不同的時間背景也可以看到,只要身心十分清靜自然)。不少人應該有此經驗。

    一查,這是「眼球內視」的特殊現象。19世紀科學家亥姆霍茲(helmohotz)說明,在合適條件下,光線進入眼球讓我們看到自己眼球內的東西。

    1920年代,德國眼科醫師李察謝瑞爾(Richard Sheerer)描述這種現象為「藍天內視現象」。(430奈米波長的藍光會被紅血球吸收,因此紅血球投射在視網膜感光細胞上的是暗點,由於紅血球數目眾多,形成的暗點持續不斷,感光細胞產生了暗適應現象。)而我們的視網膜上,白血球通過微血管時,進入眼球的藍光因為不被白血球吸收,而透過血球投射在視網膜上,暗適應的感光細胞遇到光線,便有光點出現,形成「藍天內視現象」。

    自然界充滿不可思議,今天重讀這篇貼文,讀到「見素者,乃是 “心目內觀” 之見也。內觀者妙用無窮,虛靜光明,能見天地之原始,能知本來之面目。」倍感……說不出來的有趣!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

      師姐過去曾提過這現象,信堅對此現象一無所知。現經師姐一指點,信堅上網一查,「藍天內視現象」的解說,再看 “you tube 影片” ,此一現象主要發生在仰望藍天(或藍色背景)時,有時會看到小光點在快速閃動。

      這跟 見素者,乃是 “心目內觀” 之見 (明心見性、見道), 沒有關聯。師姐似乎高興得太早了。(看到雞蛋,就想吃烤雞)。

      信堅

      • ◕‿◕ 我又沒說是 “明心見性、見道”。我的意思是文字上的描述 “巧合”, “自然界的現象” 很有趣!

        • 顏顏師姐:

          「藍天內視現象」?,其實真要龜毛的說,也可說是「藍天外視現象」。因為視網膜微血管對眼球而言,結構上是在外。會說內視是白血球在血管之內。這麼解釋夠龜毛吧;呵呵;

          「不可思議」,園地文章解釋為(不用意識心)。忘記在哪篇讀過。◕‿◕
          在園地文章;略論 “轉八識成四智”有解說【二、 “識” 與 “智” 的定義】。

          讓在來米得出想法是;人類科學是 依人類慾望,所做出的實現。人類哲學包含生命意義的解脫。(如來法身+佛智光明)。

          生理的內視,新奇有趣。心靈的內視,如如不動。(真無趣;死掉算了)開玩笑地。若要死也是死六道機械式的有情感受。

          在來米敬上

          • ◕‿◕ 在來米師兄語不驚人死不休。
            美景在前,光點滿天,一閃一閃亮晶晶,酷似繁星點點,享受童年仙境都來不及了,誰會想不開,來個「心靈內視,如如不動。(真無趣;死掉算了)」?
            昨日看到滿天光點時,我請在場的人也試試,答案一樣,只是光點少又弱。所以回家後,就上網找答案。
            佛法既是真理,就不必規避科學的檢驗;科學實在沒情調,但有助我瞭解自然現象。雖然因此神秘感減少了,但無礙童心。
            如如不動,指的應是不因外境而身心起波濤,因七情六欲而起妄想、分別、執著,但如如不動不表示不能活活潑潑享受自然樂趣,否則就同槁木死灰囉。
            ……,糟糕,講不到三言兩語,又開始鬥嘴了。◕‿◕

  3. 喔,我可能沒講清楚。大家不要誤會喔,我並不是不贊同這句「見素者,乃是 “心目內觀” 之見也。內觀者妙用無窮,虛靜光明,能見天地之原始,能知本來之面目」。相反的,我十分同意這句話。我前面的留言,純粹是想到文字上的巧合,令我覺得有趣而已。

    當然,“明心見性”不是一般眼見,而是心見,是那些真修實證的人才有的境界。

    顏顏敬上

    • 師姐解釋得 “相當清楚”。信堅本以為師姐看到 “滿天的小光點”,是一種天眼通,自嘆不如。

      現經謝瑞爾醫生(Richard Sheerer)以「藍天內視現象」解說,才知這是肉體的感知現象。因此感歎的說: 原來這只是肉眼現象,而不是 “見性、見道” 現象。才喃喃自語,”原來如此”。用辭如有不當,還請師姐,海量包涵。

      • ◕‿◕ 您太客氣了。顏只是跟一般人一樣,有雙天生能見的肉眼,加上一顆喜愛大自然和藝術的真心而已啦。
        顏顏敬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