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二十五圓通法門,是以六根、六塵、六識、七大等二十五法為本修因,而達到圓滿通達的見性法門。因此要了解這二十五圓通法門之前,須要先了解,這二十五修因的根本定義及其作用。信堅在此,先粗略簡短解說,讓大家有個概念。詳細解說,大家可回頭,詳細閱讀,楞嚴經第三及第四卷。有此基礎,才能真正了解,如何修證二十五圓通法門,入佛境界。
二、六根、六識、六塵、七大的定義與作用
2.1 六根
六根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屬「色蘊」,可分為,「五浮塵根」與「五勝義根」。「五浮塵根」,即吾人之「五官」: 眼球、耳穴、鼻柱、舌頭、肉身等,生在有情身的外表,肉眼可見部分。其體粗顯,本身無感覺認識作用。乃五勝義根之所依處。
「五勝義根」,又作淨色根,乃是五根之實體,以浮塵根為所依處,能映攝外之五塵境界,引發心識了別功能者。其體清淨微妙,非肉眼所能見,係五根所據以產生感覺、認識作用之實體。
第六根意根,即是第六識,是無色根,無形無相,屬於心法。”意” 即人類的意識、思考功能,能對法境而生意識,稱為法塵。其內在的分辨功能,稱為意識。支持意識運作的物質根源,為意根。意識則能總緣一切境,並兼緣過去與未來。
2.2 六塵、六識。
六塵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前五塵屬外塵境,法塵屬內塵境。「塵」就是塵垢,具有染污的涵意。
六根緣六塵而產生了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就因為這六識而讓吾人昇起種種分別想,而生起「貪、瞋、痴」三毒,此「三毒」能害善根,損減功德,終致纏縛於生死苦海,故六塵又名六賊。
色塵:眼睛所看到的「青、黃、赤、白」色、煙雲塵霧、長短方圓、光影明暗、物品的麤細、土地的高低平整與不平整等。眼根接觸到色塵就會生起生眼識。
聲塵:一切語言音聲,包括風雷鐘鼓聲、你聽了覺得喜歡或不喜歡之聲音、唱歌吟詠及男女所發出的聲音等,耳根接觸到聲塵就會生起耳識。
香塵:好的香味、不好的臭味、聞起來對人類無害的香味如中藥或青草藥味、檀香沉香的香味、混雜多種香料的香味、食物酸變後的臭酸味等。鼻根接觸到香塵就會生起鼻識。
味塵:苦酸甘辛味、醎味淡味、非好非惡的味道、水果天然的味道、混合多種食物產生的味道如調酒之味、食物酸變的異味等等,舌根接觸到味塵就會生起舌識。
觸塵:身體或四肢接觸的土地、水、火、風,輕物重物澀滑之物、冷熱硬輭物,以及饑惡口渴悶熱痛癢等,身根(身體)接觸到觸塵(外界環境或物品)等就會生起身識。
法塵:色、聲、香、味、觸等五塵諸法所顯示之種種法相,譬如風景、好聽的音樂、玉蘭花香、食物、絲製衣物的質感等,都稱為法塵,意根(末那識)接觸到這些法塵就會生起意識,再由意識去領納與分別。
2.3 七大
七大者,地水火風空見識。地水火風是四大,空即虛空的本性。上五大賅括一切六塵之境。第六之見大, 為眼根之見性,舉一而其他耳根等之聞性等,可推而知, 即六根之性,因之又名根大。「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識者,六根六塵和合而生了別六塵之識心也。 開則為六識。 要之為六境六根六識之十八界也。此七法,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故種種法,法無不周遍法界,十方圓通,故皆稱大。
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借假修真。
只要現的是相,無論是什麼樣的相,看得見的是相,聽得見的是相,音聲的相,鼻聞得到的也是相,氣味的相,舌能夠嘗得出的,酸甜苦辣鹹的相,都叫相,樣樣都是虛幻的。
這些虛妄的相,是自性心現的。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自性遇緣,能生萬法。我們能接觸外面境界的,六根六識是正報,六塵是依報 (外境),六根六識是假的,外面六塵也是假的。
二十五圓通諸聖,皆是累劫修行,世世皆有宿命通,能知自己的過去世,所作所為,所證所修。皆能借假修真,旋法歸無,塵銷智圓,心光發宣,悟菩提心,入三摩地。
四、六塵圓通法門
4.1 憍陳那五比丘,於佛音聲,悟明四諦。(聲塵)
憍陳那,於佛音聲,悟明四諦。妙音密圓,得阿羅漢。
我於佛微妙法音,悟明四諦之理,我不再因聲塵起攀緣心,去集結一切業緣之因,並能夠不為一切生滅法相所迷轉。同時也悟明聲塵,乃是緣生之法,其相雖妄,其性恆真,為妙覺明體。其體秘密,無形無相;其用周圓,遍照法界。因此得阿羅漢果。
4.2 優波尼沙陀,觀不淨相,生大厭離。(色塵)
優波尼沙陀,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成無學道。
優波尼沙陀,雖屬利根,煩惱障重,性多貪慾,故佛教修不淨觀與白骨觀,以對治之。修成之後,遂於此身,生大厭離。以其根利,修觀之後,非但離障,且能悟性。此即《大智度論》所云: “眾生從無始來,貪著五欲,未能出離。假若人能勤修九種不淨觀法,想念純熟,欲念除滅,惑業消盡,得證聖果”。
九想觀是: 胖脹想、青瘀想、壞想、血塗想、膿爛想、蟲噉想、分散想、白骨想、燒想。前七想是不淨觀,後二想是白骨觀。(微塵即是燒想,燒骨成灰,化為微塵,微塵遇風,一吹即散,終歸於空。)
4.3 香嚴童子,觀香塵而悟,自性真香。(香塵)
香嚴童子,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我當時,聞教辭佛,退而自修。宴然安處,晦跡韜光,齋心潔己。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無形無聲,來入鼻中。我則即境,以香氣為所觀境。觀香從哪裡來?香往何處去?我觀此沉水香氣,非從木來,非從空出,非從煙有,非從火生。來無踪、去無影。不聞之時,香氣去無所著,正聞之時,香氣來無所從,當體空寂。由是香既不緣,鼻無所偶,根塵雙泯,意識亦銷,根塵識空, 萬緣放下,自性現前,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卽證我,得香光莊嚴名號。我的虛妄香塵,突然消滅,即已達到,一念清淨,萬緣放下的境界。明心見性了,證悟自性,本自圓融,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本自俱足。此時,「自性五分法身香」,自然顯現。它雖是微密難知,但是圓融而周徧法界。
1.戒香: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稱為戒香。
2.定香:看各種善惡的境界,自心不亂,稱為定香。
3.慧香:自心修行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作諸惡。
4.解脫香: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覺無礙。
5.解脫知見香:自心對於善惡都無所攀緣,也不沉空守寂,就必須廣學多聞,認識自己本心,通達諸佛的道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真性毫不變易。
4.4 藥王藥上,因味覺明,位登菩薩。(味塵)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草木金石,悉知苦酢、鹹淡甘辛。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
善識病源,善能治病,藥到病除,方稱良醫。菩薩要成佛,必須入適度眾生。嘗藥濟眾,如神農嚐百草。遍嘗一切藥草,盡悉藥味藥性。無始以來,吃此大苦,為醫一切眾生的身病。
信堅註:
要度眾生,必須精通五明,即內明,自己內在要悟道,明心見性;聲明,要精通一切文字語言;因明,要通哲學邏輯,思辯的能力要強;醫方明,要懂得醫學,才能救度眾生身心病苦;工巧明,一切科學技術,百工技藝都要學會。(信堅園地,有很多五明有關的文章)。
要通五明,必先開智慧。由定生慧。有智慧才能圓通,一通百通,一法圓通一切法。自然具備五明。靈性提高,智慧自然增長。這是一個衡量靈性階層的標準。因此股德說: 一門不通是凡夫,只通一門是下士,精通幾門是中士,精通十門以上是上士,無所不通是法身菩薩。
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
承受佛的教導,依教奉行。因宿習不忘之故,故仍以味塵為觀。而能了知味性,舌與藥觸,熾然味現,故非空;雖然味現,實無體性,故非有,此初起覺心,了其無體也。
身心,指舌根與舌識。諸藥不來,舌之與識,不自現苦等諸味。故非即身心;舌與舌識不嘗,諸藥不能自知苦等諸味,故非離身心。此後觀察,知其無從也。 由是分別味塵之因,既無定體,又無從來,唯是幻妄名相,其相雖妄,其性恆真。覺知一切起心動念,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的變化,都是變相,本性自相本來空寂無相, 從是開悟,味塵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因觀味塵,從淺至深,圓悟本覺妙明之真性,躡解起行,由行而證,位登菩薩。據我所修所證,以味塵為本修因,即此為上。
4.5 跋陀婆羅,因悟水性,妙觸宣明。(觸塵)
跋陀婆羅並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
開士即菩薩,謂自能開悟,復能開悟眾生之大士。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佛制七眾,淨浴律儀,半月僧眾,用浴一次。跟著大家,照規矩來,一個一個輪流,進到洗澡間。正浴之時,以水觸身,覺有冷暖,澀滑之觸。由是窮究此水,是因洗塵,還是因洗體,而現觸耶?若謂洗塵而現,塵本無知,何能成觸;若謂洗體而現,四大假合之體,本屬無情,何能覺觸?故忽悟水因,水為導悟之因,既不洗塵,又不洗體,根塵悉泯,能所雙亡,中間安然,得無所有,欲覓觸塵之相,了不可得。相盡性顯,觀行成就。水性的本身它永遠是清淨的。水因既不洗塵, 亦不洗體。中間安然,不垢不淨。得無所有,因此悟到本性。
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妙觸宣明,成佛子住。
跋陀先於威音王佛,像法出家,因瞋恚意,驕狂傲慢,輕賤常不輕菩薩,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但以往世,觀行悟水因,熏習成種,在八識中,歷劫無忘。因此雖在,阿鼻地獄,猶能宿習無忘,守護善根。乃至今時,從我佛釋迦出家。昔緣復憶,承教斷惑,得無學位。彼佛命我,跋陀婆羅 (賢護道業)。
妄觸有能觸之根,與所觸之塵,發生知覺,是名為觸;今既不洗塵,亦不洗體,妄觸既盡,妙觸就顯現發明,證悟微妙觸塵,非有非空,唯一藏性,隨心應量,循業發現而已。得證菩薩位,位居等覺,是佛真子,堪紹佛位也。 如我所證,乃以觸塵為導悟之因,以觸塵觀行薰習,當得妙觸宣明,故曰觸因為上。
4.6 摩訶迦葉,我以空觀,成阿羅漢。(法塵)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白佛言:我於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金光,塗佛形像。自爾以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
我在往昔,於此娑婆世界之中,當時有佛,應機出現於世,名日月燈明佛。日能照晝,令人作務,喻俗智照事;月能照夜,令人清涼,喻真智照理;燈能晝、夜並照,真俗無礙,喻中智雙照理事。佛三智圓具,故號日月燈明。我得親近,為佛常隨眾。不但修佛塔,永遠是燃燈供佛,燃燈是代表心燈不絕,光光相續,永垂千古。承前啟後。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我觀世間六塵境,雖因五根對境而有生,因境生而住法塵,但此六塵係因前五識而現。五識托八識而現塵境,再依第六意識而生分別,此法塵境均是以識緣識,非緣真實境,因諸法無常,故不得久住,終歸變為壞滅。唯有以如實空的真如體性,面對依如實不空的如來藏所現諸境,能寂滅而不動。終因修得滅受想盡定,已能滅除六識之分別心,並能滅第七識之染分思量。我以此滅盡定力量而能執此身與心,使其度百千劫之時間,猶如一彈指間。
我以空觀,銷滅法塵。我以空法,妙法開明,銷滅諸漏,得漏盡通。
法塵既銷,根識亦盡,結使隨斷。由我生滅法塵既滅,微妙法性現前,故能開悟法性,了明藏心,銷滅諸漏;破我執,法執亦亡。 意解心開了,正思維觀性空,自性本空,本來解脫。六根漏盡,得漏盡通。
信堅師兄好:
楞嚴經卷四,有關如來藏性,想請您指導: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 非檀那(非布施),非尸羅(非持戒),非毗梨耶(非精進),非羼提(非忍辱),非禪那,非般剌若(非般若),非波羅密多。 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如來),非阿羅訶(非應供),三耶三菩(非正遍知),非大涅槃, 非常、非樂、非我、非淨。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以上,先說藏性「俱非」,緊接著又以「俱即」表示: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為什麼佛陀故意這麼說呢?邏輯何在?是以「俱非俱即」說明藏性是中道實相嗎?
謝謝!
顏顏敬上
顏顏師姐:
多謝常來函提問。師姐所引用經文,是修行者,想明心見性必須首先了解的一個最重要關念。要修行見性,首先要了解如來藏性 (真如自性圓明體) 的本質,以及如何明心見性。
師姐所引用的這段,是解說如來藏性 (真如自性圓明體) 的本質,不可以心意識思議。開悟是覺性與真心合為一體。以靈明的真智,照澈諸法實相。當吾人修法修至能所雙忘,心法雙泯時,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乃至虛空一時脫落、「大地平沉,虛空粉碎。」即心經所說: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師姐所問的簡單解答,在經文的下一句: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不能) 以所知心 (心意識) 測度如來無上菩提,(不能) 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圓覺經云: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妄本、識心);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阿賴耶識)。二者無始菩提涅槃 (真本、自性),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此即師姐常引用的六祖名言: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信堅
感恩信堅師兄一直諄諄導示圓通法門!顏憶起幾個月前,乍來此地,冒出的一句話感言「原來,經在猿(園)中!」顏相信,初發心就是最真的「真心」。
感謝您透徹的解答!
顏顏敬上
哈哈! “經在猿(園)中” ,言猶在耳。時間一晃,已過半年。師姐精進第一,常發利樂有情問。信堅也以此因緣,重新整理舊筆記,更加深入了解,在此園地張貼一些佛經解說,感恩!
關於 絕頂內功心法 “九陽真經”,後被張無忌無意中,自蒼猿腹中取出,才重見天日,練就天下無敵神功。心地真誠善良,仙佛保佑加持,無往不利。
最須要道感恩的人是顏。顏有問題就問,有時還問得没頭没腦的,多虧您不厭其詳,一一釋疑!
此園地許多師兄姐的學佛造詣已相當高,希望不要笑這些門外笨問題。
顏顏敬上
顏顏師姐:
感恩 師姐的發問,讓在來米能深廣的學習。
信堅師兄是大扣大響,不扣不響。已在雲深不知處。 師姐勇為眾生之惑,為眾生求明。師兄慈悲演義。
到今天才略知學佛之路,理解經典差之毫釐,唯有靈性階層越高,玩味正解才能深入。在來米的個性;不是紫微斗數所類(殺破狼性格),勇闖獨創型;所以一開始學佛,就深信 信堅師兄所說。
二十五圓通章,文文描述自性無礙,是文義互攝的理解,目前,在來米前面的還沒學會,後者又來一大堆;真是屋漏又逢連夜雨(不知形容的對不對),但感到高興的是,對於理、事文義無礙又有一城可攻。
不過信堅師兄說過,捉摸斟酌佛經越久,成就越大。好像是在安慰妳我這類的留級生。◕‿◕
在來米敬上
-‿- -‿◕ ◕‿◕
在來米師兄:
好久不見,多謝師兄,深具信心。信為道元功德之母,長養一切善根。信堅以由一乘經典,所學所悟,向大家介紹,諸佛一路涅槃門。法無正邪,正邪在人。如能於中獲益,則是正法。否則是邪道魔說。
信堅本想,細水長流,等待大家,準備就緒,一篇一篇,慢慢張貼。但因一時靈感如爆流,欲罷不能,因此於短時間內,將二十五圓通章,全文分七篇,全都一時張貼。大家可慢慢看,慢慢體會,長期薰陶。靈性慢慢增長,水到自然渠成,瓜熟自然蒂落。明心見性,剋期可證。此二十五圓通法門,如果能深入體會,當是見性修證最上法門。
譬喻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意思是到了,但有點負面。另一說法,是以打太極拳作譬喻。”太極功夫純熟,有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連綿不絕,一氣呵成”。有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信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