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 (五): 七大圓通

1. 烏芻瑟摩,諦觀煖觸,化多婬心,成智慧火。 (火大)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
烏芻瑟摩此云火頭,即火頭金剛。七大本以地大為首,茲以火大居先者,以婬欲屬火,婬為壞定之冤賊,當首戒之,故以火大居先。
empty10 empty11 empty12 empty13
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我常先憶,久遠劫前,身居凡位,性多貪欲,以宿生婬習,積習成性。於時有佛出世,名曰空王佛,我與阿難,同於空王佛所發心,今為護佛法、乃現力士之身。 空王善能,觀機施教,說多婬人,生時為欲火所燒,死後再被業火所焚,婬多火亦多,故成猛火聚。慾火非唯燒諸善根,並能燒滅智種。

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空王佛教我遍觀,周身骨節及兩手兩足。於欲心未動之時,全身本自清冷,迨慾念既萌之後,舉體便覺煖熱,故稱欲火,能燒功德法財。專心修觀,遍觀周身煖觸,厭畏心生,婬欲心歇,遂成正定。以自己智慧的神光內照,將淫欲心念化掉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轉欲火成智慧之火,成就火光三昧。從此之後,十方諸佛,以我善觀火性,皆叫我火頭金剛。我以觀火成定,名為火光三昧,由此三昧力故,斷諸結縛,證入圓通,成大阿羅漢。心發護法之大願,擁護佛法,降伏魔怨。

我以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燄,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佛問到怎麼樣開步修行,圓滿通達進入佛道。我以諦觀火大,得成三昧。初觀百骸四肢,觀身之慾火;後神光內凝,是觀心之慾火。煖觸即火大,觀行成就,則化婬心為道心,轉慾火成智慧之火,婬心既化,智火已成,不為惑業所礙。復以神光智火,流貫十方,融通藏性,而成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諸漏既已銷除,生大寶燄,智慧大火,此即火光三昧。轉凡成聖,登無上覺。我以諦觀火大,而證圓通,此為第一。

2. 持地菩薩,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地大)
持地菩薩白佛言: 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
佛名普光 (燃燈佛),以身光智光,普照法界。我於彼佛,發心出家,而為比丘,勤修苦行。常於一切往來必經之要路,水陸交通之津口,田地險隘之處所。險者高深不平,隘者迫窄不寬。所有不如法,不便行走之道路,必至妨害於車,損傷其馬,車有折軸之危,馬有失足之患,我發心都把它們填平。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或作橋梁,以利津口,或負沙土,以修要路。有海水倒灌的地方,他挑沙土給人家填好。勤勞苦行。經時久劫,常行不退。或有老弱乏力者,於商場貿易之所,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之處,放物即行,不論親疏貴賤,悉皆不取其報酬。此以效勞,布施身力,以為其行。

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毘舍浮,遍一切自在。此佛是莊嚴劫,最後一尊佛。此佛住世之時,眾生同業所感,饑饉荒年,五穀不熟,糧食不足,乞食為難。我義務為人負物,無論路途遠近,人面生熟,平等為懷,唯取一錢之直,節取活命,更不多貪。由積劫苦行,福報所感,生有神力。因此如果有車輛與牛馬,被污泥之所陷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除苦惱。

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當國王設齋延請佛來參加之時,我在佛必經之路,平地待佛,以表敬佛,同時請佛教導。 毘舍如來摩我頭頂,愍其事行久勞,慈悲攝受。教導我真的修行要平自己的心地,心地平了,世界的地一切皆平坦。

夫平地之行,只是事相平心,修功累德。但事相平心不是道,要能更進一步,悟知內心外地,本唯一體。故唯平心,心物一元,境隨心轉,萬法接平,才是道。此即淨名經所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欲平大地,當平心地,隨其心平,則世界地平。

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我聞佛語,意解心開,如來藏心,頓時開發顯現 (花開見佛悟無生)。始知藏心,隨緣成事,了達內色外色,地大平等。見自身中,地大微塵,與能造世界,所有微塵,唯是藏心平等,無有差別。 至此,非但不執內四大為我,亦復洞明外四大唯心矣!

微塵指內外地大色法,自性即如來藏性心法。色心不二,性色真空,內身外界,所有微塵,悉皆自性,不相抵觸,不相擦摩。

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
乃至外地大之刀兵,與內地大之身根,以刀觸身,亦無所觸傷,如空合空,似水投水,舉刀斷水水更流。此即肇法師所云:「五蘊原無我,四大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若斬春風。」身界二塵,該一切法,彼既同一自性,則一切法,皆同一自性。由此於一切法,悟無生理,忍信不疑,成阿羅漢。

持地所修,具四法界:初修平地效力,事相之行,屬事法界;蒙平心教,心平地平,以理奪事,屬理法界;心開見塵,色心不礙,屬理事無礙法界;刀兵觸身,亦無所傷,屬事事無礙法界。

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以前毘舍浮佛時,悟明圓理,迴小入大, 迴小乘心,入大乘菩薩位中。再跟一切如來,聽聞宣說,妙蓮花 (即本經) 之佛知見地,即根中不生滅性,一乘寂滅場地,為諸佛之本因地心,依此進修,可獲果地覺。

我在此首先提出我的經驗,給大家做一個證明,大乘修行的道理,先要發心修一切苦行,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福德資糧充足了,才能求得智慧資糧。智慧資糧圓滿了,自然明心見性。在我們生命中,心物一元。先從外境有為法,積功累德修起,而後證入內心的心地法門。

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心能轉物,也能轉身。我因諦觀,身界二地大,內塵外塵,平等無差,本如來藏,心物一元。所有地大,無非藏性隨緣,循業虛妄顯現而已。今既悟全相即性,萬法唯心,則塵相銷除,智光圓滿,成無上覺道。賣瓜的說瓜甜,賣花的說花香 

3. 月光童子,水性一味,性合真空,得無生忍。 (水大)
月光童子白佛言: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
童子乃童真入道。月光童子說,恆河劫前,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此佛因修水觀,得悟性天。教人修習水觀三昧,觀成入水不溺,得入三摩地。

依水觀歷久修習。月光菩薩反觀身中的水大,“水性無奪”。先從外在易而可見的 水大觀起,觀我們的鼻涕、口水、淚水,再向內觀,七竅(眼耳鼻口) 內之液體、骨髓、血液,大小二便所排出的尿便。這些水液,在一身之中,旋環往復,清濁雖異,水性一同,性既相同,故無傾奪。

內觀既熟,引令擴充,觀外在世界之水。身內之水,與世界外香水海之水,雖有遠近大小不同,但水性亦復一同,平等無有差別。本身去到物理世界水大的自性是一樣。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信堅補註: 關於修成水觀,入水不溺。信堅在此,報告年輕時,入水不溺的經驗,供大家作參考。信堅大二時,跟同班一群同學,到碧潭划舟。 兩人一船,漫無目的划行。覺得無味,因此異想天開,逆水向上划行,直衝上游。船身傾斜,翻船了,兩人都掉到水裡。我的同學,深諳水性,忙著打撈掉在水裡物件。我則是個旱鴨子,不諳水性。當時無知無覺,不知自己掉到水裡,迷迷糊糊,隨水漂流。等到覺知自己掉到深水之中,才張開雙手,順手抓到船身,不驚也不怕。過了好一會兒,我同學才游到我身邊,問我為何不游上岸。我說我不會游泳,他當時才扶我雙手,帶我上岸。說是命大也可,說是仙佛保佑也行。入水不驚不怕,也許是前世修過水觀。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留著有用之身,才有今天,開創信堅園地,與大家結緣。因緣不可思議。

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唯見清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
我於是時,能觀之智,與所觀之境,初得相應。當時的觀行境界,是在入觀之時,不見其人,但見其水,即以水為身,尚未得無身,尚為身累。

我有弟子,因見我久在室中,毫無動靜,因此乃從窗縫,觀其室中。唯見滿室清水,了無他物,此即心境相應,觀水現水,定境現前也。童子幼稚無知,心懷疑慮,乃取一瓦礫,投於水中,激水作聲,信知是水,乃顧視盼望而離去。我出定後,忽然覺著心痛。

我自思唯: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即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
我自心思量唯忖,疑慮莫釋。心想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應當無有現業,云何今日,忽生心痛之病?不知是否道行退失了?  

月光出定之時,童子速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料知,心痛必是瓦礫投水之故。遂告童子言:下次再看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月光復至室中入定,童子還復窺見,水中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體也如初無恙。

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先修內觀,後修外觀,由淺及深,累劫修行,逢佛無量,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時,觀力愈深、方得亡身合界、與十方世界,諸香水海之水,一味流通。悟明儒來藏性,性水真空,性空真水,無二無別,全相全性,即體即用。因此由水觀修入手修,證得同十方世界的水性,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個道理,沒有兩樣。今於如來座下,得童真名,得能參與了大菩薩之會。我因修水觀,觀內水外水,同一氣分,一味流通,等無差別,了悟水性空寂,本自無生,得無生忍,證入圓通。

4. 琉璃光法王子,觀察風力,悟菩提心,入三摩地。 (風大)
琉璃光法王子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恆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
琉璃光依觀得名,此法王子,常放青色光明,同彼琉璃。我回憶往昔,經恆河沙劫之前,有佛出世,名無量聲,此佛亦由觀風大所成之佛。由觀一切音聲,因風而生,聲既無量,風亦無量 (此即莊子所謂地籟、人籟),即聲觀風,在在可成觀境,故知此佛,亦由觀風大所成也。

這位佛開示菩薩們修大乘道,先要了解本覺妙明,然後“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因此菩薩開示說: 本覺即天然本具,靈覺自性,寂然不動,有感則通。妙是體,明是用,稱體起用,全用即體,體用不相捨離,即妙而明,即明而妙;又明是隨緣義,不變常隨緣,隨緣常不變,而風性不變,常隨眾緣,而成聲也。

示修觀法,觀即能觀之智,世界指無情依報之世界,眾生身指有情正報之眾生,為所觀境。此依正之境,皆是無明妄緣,風力所轉變而有也。本覺即真如,真如界內,本來不立一塵,豈有世界眾生?皆由最初一念,無明妄動,動則有風,風大即一念,心中動相。

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 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
彼佛教我修風觀,觀察世界之安立,十方界相,皆由風力執持;由於本覺妙明,隨緣起念,一念妄動,自蔽妙明,妄循無明,風力所轉,故有世界眾生。世之流動,三世推遷,皆由風力密移;身之動止靜也,行住坐臥,莫非風力所使;心之動念,生住異滅,莫非風力所推。如此觀察,外而世界,內而身心,諸動雖多,其體無二,唯一風性。

我此時覺了,此群動之風性,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當體全空,無有實體,可根究故。十方微塵世界,以及顛倒眾生,皆是妄緣風力所轉。從廣至狹,從微塵數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一切眾生。有如一器皿之中,貯百蚊蚋,啾啾小鳴之聲亂鳴,在分寸小器之中,鼓動狂亂。一器喻一界,蚊蚋喻眾生。此喻眾生各為妄緣風力所轉,於世界中,爭人競我,稱王圖霸,求名謀利,此皆狂鬧。

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逢遇無量聲佛授觀,經時未久,速得悟證;先悟風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當體性空。風大如是,諸大皆然,本無生滅之相可得,即得無生法忍,本覺真心開顯。

東方屬震,為群動之首,乃見動中,有不動佛,即阿閦佛。此乃於風性妄緣動中,親見本覺不動之真體;即於不動阿閦佛會下,為法王子,乃能遍事十方諸佛。

身心發光,洞徹無礙。 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既了妄身妄心,皆屬妄緣,風力所轉,親見法身真心,乃是當人自性本具,內外洞徹,如淨琉璃,映現諸法。當我明心見性得無生法忍的時候,意解心開,心脈的氣脈也打開了,般若智慧也打開了,大徹大悟。身心內外,同宇宙兩個相通了。

我因觀察,風力無依,即是無體,悟明本覺菩提真心。又觀風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當體即空,皆由妄緣風力所轉。因此諸妄銷亡。悟菩提心,妄窮真顯。從此得入三摩地,合十方諸佛,所傳微妙心印。

5. 虛空藏菩薩, 諦觀四大,虛空無邊,入三摩地。(空大)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
混虛空為體性,故名虛空藏,以虛空為身,又名無邊身。虛空藏菩薩與釋迦佛,久劫前,曾同事燃燈佛,得無邊空身 (即法身)。虛空藏菩薩既以空性為身,應以空慧為手;四大寶珠:即照空四大之智珠,菩薩已得虛空身,則內四大之我已空,復以空智,照明十方微塵數佛剎,所有外四大,一一化成虛空;此空乃空諸妄相,妄盡真純,以真空妙智,智光所融,一一化成,真空妙理;為此得體,證法身德。

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
又於自己本覺真心,現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其智體清淨,離有漏雜染之法,自眾生善惡之業報,顯現萬德之境界,如大圓鏡。

且能於此總智,更顯三世諸佛一切種智無上智慧:”三世智、佛法智、法界無礙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眾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虛空中所有世界,無一不在智光所照之中,色空無礙。

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作佛事,得大隨順。 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攝剎入身,及分身入剎,依正互相攝入,圓融自在,乃事事無礙法界,不思議業用。

上半五句云: 無量香水海中,諸浮幢王剎,乃依報廣大之境,攝入我正報身中,身同虛空,彼此不相妨礙,此廣陝自在無礙門。下半四句云: 以正報入依報。以一身而分無量身,同時遍入微塵國,廣作無邊佛事。即大自在。

此色空無礙,依正攝入,乃由我觀空所致。我諦觀四大,本非心外實有,唯心所現,無體可得,乃隨妄想以生滅,念起則非有似有,念息則當體即空。四大既同虛空,無有差別,故佛國亦自本空,以虛空為同故。

於同發明,得無生忍。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即同於空性,開發顯明,如來藏性,悟明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空性生即無生,諸大亦然,自不見有少法生滅之相,得無生忍。

我因修空觀,觀察虛空無邊,觀成得定,入三摩地。而能色空無礙,事事無礙,依正互融,十方圓明,得大自在,以斯空觀,最為第一。

6. 彌勒菩薩,唯心識定,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三摩地。 (識大)
彌勒菩薩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彌勒,此云慈氏,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由得慈心三昧故,慈無能勝。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但雖出家,仍然心重世間名聞利養,身為利役,好奔走於貴族,交遊大姓。爾時日月燈明佛,觀機授教,因我重世名,心馳散故,教我修唯心識定,觀察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修成之後,通達一切外境,無非心識之所變現,如夢如幻,無一真實。因修此定,心不馳散,而不外求,得入三摩地。因此,我自日月燈明佛起,歷劫以來,以此三昧,奉事恆沙諸佛。唯識定深,觀「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但修內觀,無復外求,故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唯心識定是先用哲學性、邏輯性的正思維修觀,之後再修定的 一種法門。智慧的觀察,正思維觀察自己,也等於在觀心的法門,觀察到以後,智慧的成就進入定慧的境界,入三摩地。

至燃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彌勒菩薩,自日月燈佛起,累劫修唯心識定,一直到燃燈佛出現世時,我才修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積行雖經多劫,入理在一剎那,如瓜熟蒂落,頓悟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全識全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曰妙,圓滿周遍曰圓。由相宗之權,入圓教之實。

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我瞭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此科稱體起用。此現國土,為所依處,後現如來,為教化主。一一皆我識心,變化所現。我既了達如是,淨穢國土,唯是心識,所現之故,識性又復流出,無量如來,我雖未成佛,已能現土現佛,成辦諸佛,所應作事,廣度無量眾生。今佛知我,已證無上妙圓,識心三昧。故得蒙授記,候補作佛,以為賢劫第五尊佛,於當來下生,龍華三會,說法度生。

我以識大,諦觀十方,一切依正染淨,唯是識心之所變現,了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識心無二,一體圓明。圓成實性是真體,能為諸法所依。依他起性,依圓成實性所起,虛妄之相,相有性無,此約依真,喻如繩;繩依麻所成故。遍計執性,於依他起性,周遍計度,分別妄執,情有理無,喻如蛇如夜間見繩妄認為蛇。今既遠離二種情執,如佛所言,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便得無生法忍,即入圓成實性,我即以斯諦觀唯識,最為第一。

7. 大勢至法王子,都攝六根,憶佛念佛,淨念相繼,得三摩地。 (根大)
大勢至法王子白佛言: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名大勢至。」又名得大勢,以能成辦一切所應作事故,得大勢力也。此 “根大圓通”,乃都攝六根,非單修一根。

七大中根大在識大之前。今此菩薩,說在彌勒之後,為對機故。有如觀世音不預六根之列,而獨殿後者。此因知佛密意,知「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又知對多聞之阿難,一向慣用耳根,但令不順流聞聲,而逆流照性,便可就路還家。若論普被三根,橫超生死,唯有念佛法門,最簡易、最圓頓,堪稱第一,故說在識大之後。

我憶念過去,恆河沙劫之前,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無量光。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出現於世間。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此佛光明,耀古騰今常自若,逾於千日放光明。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的真義:
念佛是修行清淨三業之行,三昧是得定事理一心不亂,果能念佛,必得三昧,欲得三昧,祗要念佛。念佛有四:一、持名念佛,聞說佛名,一心稱念。二、觀像念佛,設立佛像,注目觀瞻,三、觀想念佛。以我心眼,觀彼如來。四、實相念佛,即念自性,法身真佛。此四種念佛,名字有差別,義理有淺深。

本章念佛,乃是持名念佛,有事念及理念之分:事念者,有能念之心,所念佛號,一心繫念於佛,心佛不相捨離。事念之法,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口念心念,心唸口念,字字從心起,字字從口出,字字從耳入。念念相繼,無有間斷。當如貓捕鼠,提起全副精神,身毛皆豎。又當如雞抱卵,放下一切思想,飲啄渾忘。果能如是念佛,雖為事念,不但往生可必,而悟理亦自可期。

理念者,只須一句阿彌陀佛,即念反觀,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能所雙亡,心佛一致,此即中道,理性念佛。終日念佛,終日無佛可念,終日無念,終日念念念佛;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了不可得,所念之佛,離相絕名;若言其空,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如是念佛,空有不立,心佛一如,則持名念佛,通乎實相。

三昧,此云正定,即一心不亂,念佛功成也。亦有事一心念佛三昧,理一心念佛三昧。事一心念佛三昧: 聞說念佛法門,可以橫超三界,疾出生死,即深信不疑,願生淨土,專心繫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續,行住坐臥,唯此一念,更無二念,即是以一念,而除眾念,不為內惑外境,之所雜亂。此於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唯得信力成就,未見道故;但屬定門,無有慧故;祗能伏妄,不能破妄;往生淨土,九品蓮華之中,則在中三品。

理一心念佛三昧: 聞說念佛法門,即是無上深妙禪,即於念佛之時,諦實觀察,念佛即所以念心,心佛一如,能所不二,寂而常照,是無念而念,照而常寂,是念即無念,了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見泯,能所情亡,寂然不動,湛然常住。此純修理觀,而得觀力成就,能見諦故,屬慧門攝;兼得定故,安住唯心淨土,親見自性彌陀。往生淨土,當在上三品。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以十萬億程外之極樂,亦不出一心之外故也。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此明單憶無益。譬如現在世間,有二人,指親友之屬,一人專心為憶,憶念此親友,一人專憶他務,忘其親友。如是二人,譬喻佛與眾生,憶即憶念,一專為憶,喻佛念眾生也;一人專忘,喻眾生不念佛也。佛一直在憶念眾生,就好像佛一直都遇見眾生,其實未真遇見。眾生不念佛,因此看到了佛,也等於沒看見一樣,無緣對面不相識。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此明雙憶不離。此乃喻生佛念同,眾生念佛,如佛念眾生相同,久憶不忘,一切時,一切處,佛不離心,乃至盡形壽,亦所不忘也。二人相憶,有如形影不離。所以阿彌陀佛十方諸佛想念眾生,像父母想念兒女一樣。所以佛有感應,他隨時在你身邊。不但今生常得見佛,乃至往生之後,常隨佛學,同於形之與影,不相違,不相離也。

此喻眾生念佛,必得見佛,生佛不相捨離。即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也。亦喻眾生念佛,必得成佛。因果不相捨離,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此科母子之喻。單憶無益,雙憶不離。佛念眾生,慈心無盡,世世相隨,無有退轉,如母憶子。 若眾生不念佛,墮惡趣,受極苦。喻佛念眾生,單憶無用,不能成益。二人相憶,二憶念深;生生不離,此則雙憶成益。

若眾生,心憶佛、心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憶則暫念,有時間斷;念則常憶,繫緣不散,念念相續。眾生心常憶佛,心常念佛,將佛印在心中,念茲在茲,時刻不忘。此憶佛念佛,有事有理:若事憶念,則專心注意,毫無難緣,能念所念,心佛分明,唯此一念,更無餘念,念念相續,成就定力。夢中空中,乃至臨終,皆見他佛。現前見佛者,於現在生中,念佛功純,或於夢中見佛,或於定中見佛。當來見佛者,或報盡命終,見佛來迎。

若理憶念,則以妙明心光,圓照自性,能所一如,心佛不二,唯此一緣,更無他緣,湛寂靈明,成就慧力。念本性佛,始覺功深,本覺顯現,於自心中,見法身佛,乃見自佛。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不管事憶念或理憶念,或見佛化身,或見佛真身,皆去佛不遠。真正念佛念到至誠專精的時候,則念佛即是念心,心佛一如,佛無所不在,就在你眼前。即理念功成,則本覺心佛,自然開發顯現,得成成究竟佛。見佛就是見心,花開見佛就是心開見佛。此即,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憶佛念佛,信心十足,功力到了,自然花開見佛。有如染香之人,或入芝蘭之室,身上都受香氣薰習,都有香氣。此則以佛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己本覺佛。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我以念佛,為本修因地心。佛是所念,心為能念。以智慧之定力,念佛為能入,忍為所入,證入無生之理。自性本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得無生法忍,入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

此界、指本土娑婆五濁惡世;淨土、指西方極樂五清淨土。能攝是大勢至菩薩,所攝是念佛人;生前則以慈力攝受,令行人念佛之心,堅固不退;臨終則以願力攝受,令行人正念昭彰,接引往生。 把真正懂得念佛的人同心向佛,歸到淨土的法門。一切佛的國土都是淨土,心淨國土淨。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
我本修因,亦是從根修證。但無選擇任何一根,而是都攝六根。外不擇六根之相,內不擇六根之用,唯攝一精明,不令託根緣塵,則一精既攝,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攝。

眾念不生曰淨,一心繫佛曰念。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心佛一如,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佛是心地法門,心淨則國土淨。得定慧等持,明心見性了。

信堅補註: 關於念佛法門,讀者可參看本園地另一篇,介紹蓮池大師解說,”念佛法門的真義及正確修行方法” 。   

關於二十五圓通的最主要一門的解說,讀者可參看此園地的 觀世音耳根圓通修証法門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禪修,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