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釋品大義
1.1釋品名
全名 “普賢三昧威德神變品”。威德神變皆定之用。普賢明說法主。以說普法故。三昧是業用。以非證不宣故。此則人法合舉,普賢之三昧。亦此三昧是普賢所有。又三昧境界,名為普賢。一切如來藏身為普賢故。
普賢三昧品者,現行境總答前問也。即佛神力加被普賢,使入正定,現行境也。普賢,德無不遍,表佛行門。明普賢菩薩常在三昧,為善擇眾生業海果報、佛行業海果報,故須入定。
「普賢明說法主,以說普法故。」普是平等、圓融、自他不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普法具體而言,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普法,是平等法,生佛不二。三昧,「三昧是業用」,業是造作,用是德用。「以非證不宣故」。「此則人法合舉」,人是普賢,法是三昧。
1.2釋品來意
瑞相既著,法主將宣。如來長子,普賢菩薩。毫光既示,懸解聖心。欲顯難思,先明入定。內觀事理,外鑑根宜。上感佛加,下為物軌,故受之以,普賢三昧品。前眾既集,光示法主,今將說法,是故法主,入定受加,為近方便,故次來 也」。
「光示法主」,佛放光,智慧的光明,這放一道光,這個光攝到法主,法主是普賢菩薩。「今將說法」,大眾都集會了,集會以後要說法。「是故法主入定受加」,法主是普賢菩薩,在這個時候,這是表演給我們看,愈是大場面,心情愈要穩定下來,這入定,決定沒有絲毫浮躁的氣象,身心都靜下來。
1.3釋品宗趣
入法界定,法界佛加為宗。令法界眾,成法界德為趣。望於後品,亦說世界海為趣。法界定就是普賢三昧,盡虛空遍法界你統統都放下了,放下就定了。法界佛是毘盧遮那佛,如果真正入法界定,肯定得法界佛的加持。法界德是自己真心本具的性德。
普賢菩薩入的這個大定,「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是華嚴的法界定,盡虛空遍法界剎土眾生,菩薩六根面對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一切依正,離如來藏,無別自體」。
1.4 釋定名:「普賢三昧 – 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
「如來藏身者,明即此遍剎之身,包容所遍法界剎海,無不皆在如來身中,故名藏身。是故融通,總有四句。「身遍剎海、剎在身中、身遍身內剎、剎入遍剎身。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礙無障,是此三昧所作,故以為名。」普賢菩薩入的是這個三昧,這是法界的大定。菩薩為大眾要廣說如是之法,所以先入這個三昧。修行證果,證的就是所證的就是這四句實相。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身包剎海,塵容法身,得藏身名」。「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毘盧遮那是光明遍照,即是能觀大智;如來藏身,即所觀深理。本有真實識知,遍照法界義故,斯即本覺。譬如一盞燈,燈光能照,這是毘盧遮那。燈光還照明這個燈,這個燈就是如來藏身,還照自身。
三昧,此云正受。正定不亂,能受諸法,憶持簡擇,故名正受。亦云等持。為正定能發生正慧,等持諸法,是故名之等持也。定是佛法修學的總樞紐,「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三學是基礎。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都能夠做到 “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就在三昧中,你就得正受。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不被外境所迷,所誘惑。契入三昧的境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皆不離如來藏性,性即真如。真如三昧,是諸三昧根本,「出生一切諸三昧法」。
佛有能力加持我們的智慧、加持我們的能力,但諸佛加持的條件有三條。第一條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同加持的,第二條是本師毘盧遮那如來本願威神加持的,最重要的是第三條,是你自己能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
入定淺深有五個等級,最高的是諸佛如來所入的「寂滅忍」: 心境寂滅,一念不生。清涼說要具備三個條件才能稱為如來藏身,「廣,大,生息」。「身」是體,本體;也是依,一切萬事萬物之所依。
二、正釋經文
文有六分: 三昧分、加持分、起定分、作證分、毛光讚德分、大眾偈請分。底下解說這六段的大意,及其中重要經文的解說。
2.1第一段:「三昧分」
爾時普賢菩薩,於如來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承佛神力,入於三昧。
承力入定有六︰一、時︰說偈竟時。二、主︰顯佛普德,唯普賢故。三、處︰依如來者,常對佛故。四、所依座︰菩薩得蓮華陀羅尼。故說法處皆有蓮華。表所入三昧自性無染,含果法故。五、所依因︰謂所入深廣,要承力故。六、正入三昧︰心境冥故。
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
【如來藏身】者,明即此遍剎之身,包容所遍法界剎海。無不皆在如來身中。故名藏身。
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才能稱為如來藏身,「廣、大、生息」。「身」是本體;一切萬事萬物之所依。如來藏身有兩種:一是修成的,,修成者為佛。二是本性,一切眾生本具。
「諸佛有者,慈悲無邊,故名為廣。智慧無上,故稱為大,生相已盡,故云生息。」
生是生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言本性者,謂即藏識。包含種子,建立趣生,故名為廣。本覺現量,與佛等故,名之為大。新新生故,名之為生。染淨苦樂所不能動,故名為息。即法身在纏名藏,謂空不空,空為能藏,藏不空故。」
「本覺現量」,本覺就是所證的本性,唯有真現量你才能證得。等覺菩薩以真現量能證,所證的就是本性,無上正等正覺,他已經捨等覺位,成究竟圓滿的佛果。「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新新生者」來解釋生息,新新生意思是取「即生而息」生滅同時,「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上約本淨,今約隨緣」,上是指前面所講的覺義,就是大的意思,是從本性上講的;生息是從隨緣上講的。「言染淨苦樂所不能動者」,上面是就隨緣說,這個地方是不變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廣大生息。具此三義名【如來藏身】。身即體也。依也。諸佛有者,慈悲無邊,故名為廣。智慧無上,故稱為大。生相已盡,故云生息。離有常住,故名如來。萬德含攝,是謂藏身。即是出纏之法身也」。
藏識,即第八識,阿賴耶識。包含種子,建立趣生,故名為廣。本覺現量與佛等故,名之為大。新新生故名之為生。染淨苦樂所不能動,故名為息。即上法身在纏名藏。謂空不空。空為能藏。藏不空故。「在纏名藏」,纏是煩惱,煩惱習氣纏裹如來藏。法身在纏是凡夫,法身出纏是菩薩。
如來藏有三:「空如來藏」是講如來藏的體,是講自性;「不空如來藏」是講它的現相;「空不空如來藏」,「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唯如來藏是實有」,它是能現、能生、能變,它沒有形相,它就像虛空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一切萬物,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依此建立。不變隨緣是如來,法身菩薩乘願再來,隨類化身、隨機說法,跟一切大眾和光同塵,他不變隨緣。不變就是對於這個世緣,一絲毫的影響都沒有。隨緣不變是菩薩,六根隨順六塵境界,在這裡頭鍛鍊不受影響,「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第三種不變不隨緣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他證得偏真涅槃,他不隨緣,他不教化眾生。第四種 隨緣隨著變是凡夫,凡夫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一接觸就起貪瞋痴慢、就起是非人我。凡夫是隨緣隨變的;二乘人是不變不隨緣; 菩薩是隨緣不變,;佛是不變隨緣。不變是真如,隨緣是生滅。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眾影像。
明定體的相用。體用一對︰謂無分別智,證平等性,以為定體。影現法界,為勝用也。「示眾影像」是說,能現能生「身、土、智、影像」,一切眾生身、一切佛剎土、一切正智,都是佛菩薩示現的。
佛性含七義: 一「真」,真心。二「實」,誠實、老實。三「善」,即十善業: 身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貪、不瞋、不痴。第四至第七是四淨德:「常樂我淨」。「常」是永恆不變。「樂」是離一切苦。「我」是主宰、自在,真正做得了主、得大自在。「淨」是清淨,一塵不染,心地空寂。
廣大無礙。同於虛空。法界海漩。靡不隨入。
大定的起用,深廣一對。廣者無邊, 不在內外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所障故。「海漩」形容重疊無盡。「身遍剎海,剎在身中,身遍身內剎,剎入遍剎身」,這是法海漩澓的相。佛入法界,示眾影像。
出生一切,諸三昧法。「出納一對」,出是「出生三昧門,若自相若共相等一切三昧,皆從此生,此為諸定本故。「皆不離如來藏性,性即真如。真如三昧,是諸三昧根本,「出生一切諸三昧法」。
普能包納,十方法界。
「攝受法界門」。這大定無所不入,它的境界深廣無際,即毘盧遮那光明遍照之意。
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
「境智一對」,「能成佛智門」,『三世諸佛,諸佛智光明海』都從普賢三昧生的,若能證入藏身之性,即名佛智」。
十方所有,諸安立海,悉能示現。
「示現諸境門」。「安立,總有三種,一者世界,安立依報。二者聖教,安立妙義。三者觀智,安立諦相。皆法界藏,顯示現前。」
含藏一切佛力解脫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
解釋大定名稱當中的「藏」字。首句是內含,佛是果,菩薩是因,「內含因果智」。這是正報入正報,正報是毛孔,一一毛孔遍容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正報容正報。
次二句是外面能令「塵容法界」,法界的重重無盡,無邊法界入一微塵,塵塵如是,這是講依報入依報。這是理事無礙的境界。「由塵全依法界藏現,同真性故」, 性沒有大小,性沒有內外。這一門叫「依正含容門」,這一對就是「內外含容對」。
成就一切,佛功德海。顯示如來,諸大願海。一切諸佛,所有法輪,流通護持使無斷絕。
「成就攝持門,為成持人法對」,「初成果人功德大願」,二是「持法輪令不斷絕,由斯玄理,法眼常全故」。能成就的是普賢三昧,所成就的是「一切佛功德海」。「無幽不入,無德不生」。因戒得定,定才是正受,從定才能開慧。
總結: 此段經文,是解說普賢三昧全名 「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的涵義。前面的四句,從「普入一切佛平等性」,是講的體用。「廣大無礙」是說定的相狀,往後這十句都是講大定的作用。這四句是「無幽不入」,解釋大定名字裡面「毘盧遮那」光明遍照的意思。
從「出生一切諸三昧法」到「十方所有諸安立海悉能示現」,這四句是說「無德不生」,解釋「一切諸佛」的意思。
接著下面兩句,「含藏一切佛力」,是解釋「藏」的意思。接著後面有三句,是講「身」的意思,講成就、流通、護持諸佛法輪。
「言義唯有三者,入平等性,是定體;廣大同空,是定相」,其餘統統是大定的業用;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圓融無礙,總稱為「普賢三昧」。
這一段是說明普賢菩薩在華藏世界入定,是啟發我們、告訴我們三昧的重要性。因戒得定,定才是正受,從定才能開慧,所以持戒入定,就影響十方。
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於世尊前,入此三昧。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微細、無礙、廣大、光明、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
類通十方,及諸塵道。菩薩在此世界入定。入定是修行,在這個地方修定。它影響的範圍。「類彼」,就是影響到別人,影響到他方世界。普賢三昧的影響不可思議,這裡頭一共說了十句。盡法界,是總說。這裡頭分為兩個段落,一總明盡窮法界。二別指,以彰曲盡。「重疊無盡」。
彰是顯示;曲是委曲,委曲婉轉。從法界裡面說出這十句,總明「盡窮法界」。
1「盡虛空界」。盡就是遍滿,一處都不漏。虛空沒有邊際,虛空表真如本性的自相,它本來無一物。
2「於空中盡十方處」。十方三世都是講相分。虛空不礙眾相發揮,眾相發揮不礙空性,理事無礙,這是理事無礙的境界。虛空現「十法界依正莊嚴」,這相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虛空當中現相,現十方國土,這個十方就是現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
3「於十方中遍三世時」。剎土裡頭有眾生,眾生一定有妄想分別執著,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於十方中遍三世時」,三世時是講時間,十方是講空間。
往後面去,講『微細、無礙、廣大』,那是講事事無礙法界。
4「於三世中微細物處,謂毛端等」,毛端、毛孔、微塵,三世十方是大,微細是講小。「身遍剎海,剎在身中,身遍身內剎,剎入遍剎身」,事事無礙的境界。
5「凡諸小隙無礙之處」,極其微小,像毛端、像微塵,沒有障礙,沒有障礙它才能容剎土,剎土是依報,它才能容納諸佛如來,這正報,它可以容納依正莊嚴。
6「廣大百千由旬等處」。
7「人天日月光明等處」。光明是你能見到的地方,你能聽到的地方、你能夠接觸到的地方。『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
8盡佛眼見處。9盡神力到處。
10『佛身所現』,佛身所現國土中塵,有諸佛剎,「遂令普賢不遍如來身外剎」。
及此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一一剎中,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塵數普賢菩薩。皆亦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
明重疊無盡。略有四重︰一盡法界塵。二塵中多剎。三剎中多佛。四一一佛前有多普賢。
於上諸處,皆入此定。故普賢身,平滿重疊。故約主定,佛前唯一普賢。一切一故。若就類通,佛前各有塵數。一一切故。
『一一塵中』,每一粒微塵當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這是重重無盡的法界。『及此國土』是指前面十處之國,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菩薩,來到華藏世界聚會,參加毘盧遮那佛所召開的教育大會,佛陀教育大會。
「所有微塵」是每一粒微塵之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一微塵裡面所顯現的境界,跟十方諸佛剎土無二無別,一法不漏,法法具足。『一一佛前』有許許多多『普賢菩薩』。「於上諸處,皆入此定,故普賢身不分,普遍粗細深廣,平滿重疊。」
2.2第二段: 「加持分」
有三段,即身、口、意三業的加持:口加、意加、身加。
爾時一一普賢菩薩,皆有十方,一切諸佛,而現其前。
「一一普賢」,「身遍剎海,剎在身中,身遍身內剎,剎入遍剎身」。依報,國土有微塵,塵中有佛剎,剎中有諸佛,諸佛前面有普賢菩薩在那裡入定。定表修證,修行證果
2.2.1 口加
彼諸如來,同聲讚言: 善男子。汝能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菩薩三昧。此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加於汝。以毗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
「得定所由」,是總說。一是得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二是毘盧遮那如來的本願,如來本願力在加持你;三是『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這三條得定的原因。前面兩句是緣,後面這一句是因。具足「行願」,是你發心學佛;「力」是成績表現。
所謂能轉一切佛法輪故。
底下十句是別說, 第一句是「總攝十智」,後面九句就是前面所問的「十海」。
開顯一切如來智慧海故。
別中之總。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這是口加。整個佛法徹始徹終是真實智慧。
普照十方諸安立海悉無餘故。『諸安立海』是講諸世界,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性相、理事、因果都在眼前,沒有一絲毫隱藏。
令一切眾生淨治雜染得清淨故。普攝一切諸大國土無所著故。這是佛法,向一切眾生介紹虛空法界、剎土眾生的狀況,講世界海,『無所著』是佛法、是出世間法。
深入一切諸佛境界無障礙故。
講佛海。佛的『境界』沒有邊際。「境界」就是我能力所能達到的範圍。
普示一切佛功德故。
普遍顯示,一切佛的無量無邊功德。譬如名號、壽量、解脫、變化。
能入一切諸法實相增智慧故。
智慧從明瞭「一切諸法實相」來的。學佛要求智慧,要契入實相。
觀察一切諸法門故。
「轉法輪海」。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之後,還要幫助一切沒有覺悟的眾生覺悟,這就叫轉法輪。轉是輾轉的傳授,永遠沒有止息的,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
了知一切眾生根故。
「根海」。必須要契入諸法實相,自性本具的般若才能夠生起。般若智慧現前之後,教化眾生,幫助虛空法界一切剎土裡面還沒有覺悟的眾生。幫助眾生一定要知道眾生的根性。
能持一切諸佛如來教文海故。「演說海」。要想弘法利生就決定不能夠離開經典,經典是我們講經說法自行化他的根本依據。
2.2.2意加
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即與普賢菩薩摩訶薩,能入一切智性、力智。
總說,講果海,如來果海,。『爾時』,是十方諸佛口加之後,接著意加。佛力加持你才「能入一切智性」。性是一切智的體,一切智是無所不知。「力智」,這個智性就是力,就是能力,如來果地上十種智力,
2.2.3 身加
是時十方諸佛,各舒右手。摩普賢菩薩頂。
「佛手摩頂,明加被攝受。明十方佛身皆不來此,舒臂不必長,而同時摩頂。各全觸頂,互不相礙。」
2.3 第三段: 「起定分」
爾時普賢菩薩,即從是三昧而起。
「起主定」,是總說。『爾時』是十方諸佛加持之後,普賢菩薩出定。
從此三昧起時,即從一切世界海微塵數三昧海門起。
「起眷屬定」。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都能顯示三昧的德用,叫眷屬。經文有十句,第一句是總說,「一起一切起」,後面九句,是「別辨」。
普賢菩薩從如是等三昧門起時。
明大眾得利益的因由。這句是總結前面所說,普賢菩薩要為大眾說法,為大眾開示,教導大家,勸請大家,大眾方能得益。一共有九句,前面五句是「得菩薩法門」,後面四句是「得佛果法」。
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從三昧起,諸菩薩眾獲如是益。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悉亦如是。
2.4第四段:「現相作證分」
爾時十方一切世界海,以諸佛威神力及普賢菩薩三昧力故,悉皆微動。一一世界眾寶莊嚴。及出妙音,演說諸法。復於一切如來眾會道場海中,普雨十種大摩尼王雲。得益心喜,喜則地動,及有諸瑞,諸會聞竟得益,故現相居後。
『妙音』,妙在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感應所現的境界,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後面一段是細說。舉十個例子,前面三句是講的事相寶,後面七句是講傳法之寶,法寶。事相寶是現相說法,利根的人真的不必聽講,一看這個形相他就明白了。造的像就是現相,一般人講有緣的人,緣成熟的人,見到這個形相,他就有領悟,這個形相對他來講是妙色。
2.5 第五段:「毛光讚德分」
普雨如是十種大摩尼王雲已。一切如來諸毛孔中,咸放光明。於光明中而說頌言:普賢遍住於諸剎。坐寶蓮華眾所觀。一切神通靡不現。無量三昧皆能入。盡虛空遍法界,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剎土」,每個剎土都有諸佛如來,有無量菩薩海會圍繞。佛的每個毛孔裡面都現世界海微塵數的佛剎;佛剎裡面,諸佛菩薩海會圍繞在一毛孔當中;一毛孔如是,一切毛孔都如是。
普賢恆以種種身。法界周流悉充滿。三昧神通方便力。圓音廣說皆無礙。
「種種身」是所有一切現象,你眼見的色,耳聽的音聲,鼻嗅的氣味,舌嚐的五味,身體一切的接觸,無一不是普賢身。「無說而說,說而無說」宗門裡面,有不少修禪的大德,他開悟並不是聽說法,是聽風聲雨聲開悟了, 有人看花開花謝開悟了,風聲雨聲、花開花謝就是「三昧神通方便力」。
一切剎中諸佛所。種種三昧現神通。一一神通悉周遍。十方國土無遺者
如一切剎如來所。彼剎塵中悉亦然。所現三昧神通事。毗盧遮那之願力。
八偈別顯遍相。毘盧遮那之願力』,這個願力就是性德圓滿的流露。從這個地方我們體會到,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共同一法身。
普賢身相如虛空。依真而住非國土。隨諸眾生心所欲。示現普身等一切。
因力遍。【身相如空】,法性身。【依真而住】,法性土。【隨機普應】,受用化。
普賢安住諸大願。獲此無量神通力。一切佛身所有剎。悉現其形而詣彼 。
一切眾海無有邊。分身住彼亦無量。所現國土皆嚴淨。一剎那中見多劫。
「周遍塵剎」的原因,願力!你能契入境界的大小就看你的願力,這個願力也就是心的力量。「大願故遍,兼顯遍於正中之依也,重重皆遍」。
普賢安住一切剎。所現神通勝無比。震動十方靡不周。令其觀者悉得見。
一切佛智功德力 。種種大法皆成滿 。以諸三昧方便門 。示已往昔菩提行。
果德已滿。不捨因門。
如是自在不思議 。十方國土皆示現 。為顯普入諸三昧。佛光雲中讚功德。
結讚所者︰自在難思現無不普。標入一定實則普遊。
2.6 第六段:「大眾讚請分」
爾時一切菩薩眾,皆向普賢,合掌瞻仰。承佛神力,同聲讚言:
毘盧遮那是《華嚴經》的法身佛,法身沒有形相,遍一切處。法身不說法,菩薩來說法。普賢菩薩為會主,為大會主席,由他來說法。
普賢菩薩示現入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被境界影響,不為外面境界所動搖,自己能做得了主,這就叫「入定」!普賢菩薩示現從定起,與會的菩薩讚歎普賢,讚歎普賢示現的方法,能讓我們一切初學的人明瞭、覺悟了,我們應當要學普賢菩薩,時時都在定中。
『承佛神力,同聲讚言』,先合掌之後讚歎。他們的讚歎一共有十首偈,分為三段。第一段有八首偈,讚歎普賢菩薩能為大會的主席,能答覆大眾的疑問。第九有一首頌說明,菩薩向普賢菩薩說明他們所疑惑的問題,這是正式向主席提出他們的問題。第十首讚歎大眾啟請,請法主就是普賢菩薩說法,請他說法,請他解答。
第一段又可以分為兩個小段,前五首讚歎普賢菩薩「因深果滿」,普賢過去修的因,深廣無盡,得圓滿的佛果,他能代佛說法。他是毘盧遮那佛的化身。後面三首是讚歎普賢菩薩說法能夠遍塵剎,利眾生,他說法是因。
從諸佛法而出生。亦因如來願力起。真如平等虛空藏。汝已嚴淨此法身。
普賢菩薩的修學,依據「諸佛法」,一切諸佛如來的大法。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諸佛如來的弘願,是自性本具的願力。真如就是不空如來藏,虛空就是空如來藏。藏著有真如,藏著有如來,藏在我們妄心裡頭。普賢菩薩證的是圓滿的法身,所以普賢菩薩是毘盧遮那的化身,普賢菩薩所說的就是毘盧遮那所顯現的。
一切佛剎眾會中。普賢遍住於其所。功德智海光明者。等照十方無不見。「讚遍住佛剎」。十方世界都見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也以智慧德能,加持一切眾生。
普賢廣大功德海。遍住十方親近佛。一切塵中所有剎。悉能詣彼而明現 。
讚歎普賢菩薩,親近諸佛如來,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到十方世界去拜佛、去參訪。「明」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在那裡現身,親近諸佛如來,普賢菩薩在那裡現身。
佛子我曹常見汝。諸如來所悉親近。住於三昧實境中。一切國土微塵劫 。
「讚常定」。大眾稱普賢菩薩為真佛子。我們常常見到你,於十方三世,乃至一切毛孔所有剎、一切微塵所有剎,你統統都現身,統統都去參訪,親近一切諸佛如來。一定要住於三昧,唯有三昧才是實境,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境界。你能住到這個境界裡面,你就成佛了,你就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普賢菩薩真的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住三昧就是住定慧。修定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環境裡面修清淨心、平等心。一片真誠,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真誠心。清淨心是真誠心,不為外境所染。
佛子能以普遍身。悉詣十方諸國土。眾生大海咸濟度。法界微塵無不入。
讚歎普賢菩薩度化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
入於法界一切塵。其身無盡無差別。譬如虛空悉周遍。演說如來廣大法。
一切功德光明者。如雲廣大力殊勝。眾生海中皆往詣。說佛所行無等法。
為度眾生於劫海。普賢勝行皆修習。演一切法如大雲。其因廣大靡不聞。
國土云何得成立。諸佛云何而出現。及以一切眾生海。願隨其義如實說。
此中無量大眾海。悉在尊前恭敬住。為轉清淨妙法輪。一切諸佛皆隨喜。
總結,讚頌大眾請法。大眾「恭敬一心」, 說明機緣成熟,他們有能力接受,有能力接受就一定要說要教;「諸佛隨喜,外有勝緣,故應說也」,一切因緣具足,應當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