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信堅的靈性覺醒,來自西方見性者霍金斯 (David R. Hawkins) 言論的教導。然後漸進,導入華嚴經,深入一真法界,諸法實相。雖有所悟,但其字字句句,須彌聚筆,海墨難書。基於萬物一體,道通為一,森羅萬象,法法相通。因此,修行至某一階段,就會進入,一法通一切法通,一門通一切門通的境界。至此,不論讀何種言論,皆可由多方面角度,幫助深入了解如來真實義。此亦華嚴經所謂,人皆法師,觸類皆法。萬籟之聲,皆法輪聲。 剎土微塵,皆求法處。
以此認知,信堅回頭重看中國五千年來聖人智慧著作,融會儒釋道及近代科學理論與高科技原理,隨因緣時機,增廣閱讀。近日忽然轉向,西方哲學理論。上篇文章,是信堅最近幾天,閱讀 “榮格的同步性 (Synchronicity)” 的心得報告。現在再寫一篇讀 “軸心時代與終極關懷 (Axial Age & Ultimate Concern)” 的心得報告。同時也在此指出,軸心時代的本懷是 對人類 “終極關懷” 的一次超越、突破,也是諸佛世尊出世的本懷。時至今日,人類仍然未超越將近三千年前對 “終極關懷” 的認知,也可能是與之越離越遠。以此觀之,下一次的 “軸心時代”,可能是遙遙無期。
二、軸心時代 的定義 (Definition of Axial Age)
隨著個人不同的靈性階層、世俗的不同學術與技藝、各種物理定律的發現、各種宗教教主的出生,及各種科技的發明,每一不同類別,都有其突破、突飛猛進的轉捩點,但這都是狹義的軸心時代。這裡所說的軸心時代,是指對於人類在形而上的精神與整體觀層面,探討「人生」”終極關懷” 的認知與啟動,對整個人類的存在,有決定性影響的歷史上一個時期。
Axial Age is a term coined by German philosopher Karl Jaspers in the sense of a “pivotal age” characterizing the period of ancient history from about the 8th to the 3rd century BCE.
此文所說的「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 (Karl Jaspers,1883-1969) 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一書中所提出的一個“關鍵時代”的術語,描述了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古代歷史時期。
According to Jaspers’ concept, new ways of thinking appeared in Persia, India, China and the Greco-Roman world in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in a striking parallel development, without any obvious direct cultural contact between all of the participating Eurasian cultures.
根據雅斯貝斯的新觀點,波斯,印度,中國和希臘羅馬世界在此期間 (北緯30度左右的地區),在宗教和哲學方面的新思維方式出現了驚人的平行發展,是塑造人類精神與世界觀的大轉折時代。並且在所有參與的歐亞文化之間沒有任何明顯的直接文化聯繫。他認為一些關鍵思想家對未來的哲學和宗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確定了這些思想家出現的每個領域的共同特徵。雅斯貝斯認為這個時代是獨一無二的,人類思想的其他歷史可以與之相提並論。
軸心時代是指在一個歷史性的時期,各種不同的文化經歷了根本的變化,以至於人類的文化、經濟及政治發展都受到決定性的影響。軸心時代的來臨,意味著人類在這個時期中,重新定義自己的命運,並進一步改變過去習以為常的宿命。
雅斯貝斯並通過一系列例子,來闡述他對軸心時代的第一個概述:在中國,有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哲學學派應運而生。在印度產生了耆那教、婆羅門教的經典《奧義書》、佛陀的經典。在波斯,相傳瑣羅亞斯德創立拜火教(祆教);在巴勒斯坦等地,猶太教先知四處遊走,傳經佈道;在小亞細亞和希臘,更是賢哲輩出,先有荷馬、赫西俄德,後有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在此軸心時代,人類都非常相似地開始意識到自身作為整體的存在,也意識到自身的局限。人類文明的精神層面,獲得了重大突破,至今都無法超越。
[信堅註: 波斯有 瑣羅亞斯德 (Zoroaster, 前628年—前551年), 古希臘有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約前570-前495)、蘇格拉底 (Socrates, 前470年-前399年)、柏拉圖(Plato, 前427年 – 前347年)、亞里士多德 (Aristotélēs, 前384年-前322年)。古印度有釋迦牟尼 (Śākyamuni, 前566-前486),中國有孔子(約前551年-前479年)、老子(约前571~前471),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
雅斯貝斯盛讚古希臘、古中國、古印度等文明,認為這些文明,幾乎在同一時代,在地球上幾乎同一緯度的上,在不同地點,同時誕生了一批影響人類文明的大思想家”,並在各自文明中成為精神導師,從而塑造出了具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氣質的希臘文明,具有孔子、老子氣質的中華文明,具有佛陀氣質的印度文明。而所謂的“軸心時代”,正是指因為這些偉大思想家的偉大思想,這個時代成為歷史的“軸心”。我們耳熟能詳的聖哲先賢都是在這個時期降臨在人們面前。
在這個特殊時期,中國、古希臘、古印度的古代文明社會都奇蹟地發生了“終極關懷式的覺醒,奠定了人類精神存在的基礎”。世界各大宗教,幾乎在同一時刻,在不同的國度產生了。軸心時代是在知識、心理、哲學和宗教變革方面最具創造性的時期。是人類思想大爆炸時期,各個文明中心幾乎同時爆發了一場偉大的思想革命。這些思想的出現,將人類以後幾千年活動的原則確立了下來。直到今日,我們從未超越軸心時代的洞見。當人們歷經精神和社會危機之時,往往回溯那段歷史以尋求引導。他們或許以種種不同的方式詮釋了軸心時代的發現,卻從未更勝一籌。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人類一直靠軸心期所產生、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新點燃”的意義所在。
三、終極關懷的真義 (True Meaning of Ultimate Concern)
軸心時代的視野,其中最重要的是終極關懷的出現。終極關懷是人類須要面對的最終極的問題。「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此一名詞由保羅田立克( Paul Tillich,1886-1965) 所提出。藉由認識和探討「終極關懷」,來回答人生命最終極的問題,即人生命的意義和目的為何?終極關懷關涉到我們的存在與價值。
隨著不同的個人靈性階層、世俗的不同學問與科技、各種宗教的教義,每一不同種類,都有其個別的終極關懷。雅斯貝斯所說的軸心時代終極關懷,是形而上的精神層面,是探討「人生」的終極關懷:宇宙緣何而起?它有沒有目的?我來自何處?走向何方?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貌是什麼? 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是什麼?如何達到至善至美的極樂世界?
終極關懷,源於人類存在的有限性,源於人之企盼生命存在的無限性,它是人類超越有限、追求無限以達到永恆的一種精神渴望。對生命本源和死亡價值的探索構成人生的終極性思考。這是萬物靈長—人類獨具的哲學智慧,尋求人類精神生活的最高寄託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銳對立的緊張狀態,這是人類超越性的生死價值追求。
人生本就是一場無法塗改的單行航線圖,重點在於如何選擇和把握。有的人窮其一生,也只是庸庸碌碌、迷迷糊糊、醉生夢死的度過,有的人卻一步一個腳印,認真思索當下每一步的意義。蘇格拉底: “我知道自己無知,別人卻連『無知』都不知道。”
3.1 哲學的本義
「哲學」的終極關懷,就其「關懷」的指涉,也可以說是「人生」的終極關懷。 哲學 (philosoph) 一詞 ,似乎是古希臘的哲人,畢達格拉斯(pythagoros 570B.C~469B.C)第一次使用。由於畢氏曾說:由於真正的「sophia」(wisdom,智慧)只有「gods」(諸神) 才具有,固而人至多只能做一位「philos」(愛)「Sophia」智慧的人。 「Philosphy」就是由古希臘語「philos」(Loving,愛)與「sophia」(wisdom,智慧)兩字結合而成的;哲學也就是指「愛智慧之學問」!
真正的哲學 (philosophy) 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如果我們過的「生活」與「哲學」(愛智慧)無關,我們就不太能寫出真正的「哲學」,最多只能創作出一大堆沒有實用價值、沒有深度的「知識、純空談的研究」。這是世上自稱是哲學家的通病。
3.2 畢達哥拉斯哲學 探求的三個步驟
畢達哥拉斯在將近三千年前,教導我們進入「哲學」(愛智慧)大門的方法。畢氏認為要進入「哲學」大門,可分三個階段過程:「preparation」預備期:「purification」淨化期:「perfection」圓滿期。
第一「預備期」,意謂著看你需要有對探索「sophia」(智慧)的「passion」(熱情)。換句話說「預備期」意謂著你必須有對追求真理與智慧的熱情。「預備」(preparation)不只是好奇,不只是智性上「真理」的趣味,而是要親身探索,不僅在一旁思索,而是要親身去參與。
第二「淨化期」。所謂的「purification」(淨化)指的是要我們摒棄一切不必要的生活「制約(limitation)」,就是摒棄所偶的意識形態,所有的偏見,所有一切從他處學得的概念。你必須放「空」你自己,你必須成為一張白紙,或為潔淨無染的心靈。唯有當你的心靈徹底的寧靜,沒有絲毫的塵染時,「真理」才能向你開顯『sophia』智慧。
在古希臘文裡「Aletheia」一詞,是「Truth」(真理)。 由其中的字根「Lethe」(遮蔽) 加上否定字 “A”。因此「A-Letheia」,就是轉識成智,把遮蔽的事物揭示開來,「真理」的奧妙「sophia」(智慧) 就會向我們開顯。只有當真理的「智慧」向我們開顯時,我們才會進入第三圓滿期。當「真理」的明鏡淨化無染時,圓滿將自然而然的發生。
3.3 畢達哥拉斯哲學 探求與釋迦牟尼的終極關懷,不謀而合,完全一致。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約前570-前495)與釋迦牟尼 (Śākyamuni, 前566-前486),可說是生在同一時間 (2500年前),相距約六千公里的不同地點 (希臘與印度),同時提出的這 “最高境界的終極關懷”,幾乎完全相同。
佛經的終極關懷是諸佛出世的本懷。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教導眾生,如何轉迷開悟,脫離輪迴,明心見性,達到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的涅槃寂靜境界。
3.4 結論
畢達哥拉斯與釋迦牟尼的終極關懷,是終極關懷的最高境界 (真諦)。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人身雖有限,卻根源於無限 (道、自性);神 (自性) 超越一切,但又內在於萬物,並不因其超越,就貶低萬物。
其次等級的終極關懷,是宗教的終極關懷,介於俗諦與真諦之間,主要討論生死輪迴問題、如何脫離苦海,到達天堂或極樂世界。等而下之,是物質世界的終極關懷,如世界存在的遠景、科技爆發的後果、及對宇宙、地球存在的關懷。
感謝前輩解說。 🙂
文中『真正的哲學 (philosophy) 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我很有感觸。我大學的時候,偶然看到哲學類的書籍,朦朦朧朧似懂非懂,看了以後,不久,也不清楚自己吸收了什麼。
到後來出社會工作,遇到好的機遇與教導,才慢慢感受到,在生活中實踐,才是適合我的方式。(約八年多前,我起先因追求女孩,而開始禱告。而後隨著經歷,禱告的內容,越來越無所求。而今,均是以無條件的愛為前提。我記得當初看過一本研究禱告的書,最後一章解說,最終極的禱告,就是生活中的實踐)
關於「終極關懷」,我想起一段往事。
我以前曾做過一個非常真實的夢。在夢中我遇到大災難,全世界的人(包含我愛的家人)可能都遇難了,只剩下我一個人。當時我非常驚恐、深層的悲傷,然後我醒了。
因為夢非常的真實,我醒的時候全身都在發抖、冒汗,當下的念頭很感激自己是清醒的,夢中的情境都沒有發生。當天一整天,我看萬事萬物都覺得很美好,我感激自己可以「存在」。
而後的日子,就不曾再有這麼強烈的感受。但之後就有一個觀念,無論遇到任何挫折,終究感謝宇宙萬有,能讓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賦予我形體、賜予我食物。
嘉潁師兄:
多謝送來師兄的經歷報告與大家分享。師兄對於所作夢的解讀,相當正面積極。這是好現象,是過幸福快樂日子所應有的心態。以此修行,一定可以進境很快。
關於解夢,信堅相當喜歡下面【秀才進京趕考所作的三個夢】的寓言故事。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曾經住過的旅店裡。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時他戴了斗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
這三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第二天,秀才就趕緊去找算命先生解夢。算命的一聽,緊蹙了一下眉頭,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力氣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卻背靠背,不是沒有戲唱嗎?”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想起自己前兩次的落榜,越想越覺得算命先生說得有道理。於是,他沮喪地走回客店,收拾包袱准備回家。
旅店老板非常奇怪,問: “不是明天就要會考嗎,你怎麼今天就回鄉了?” 秀才將自己作的夢和算命先生的解析向旅店老板,如此這般的說了一遍。沒想到旅店老板聽後反而樂了: “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白菜不是高種(中)嗎?戴斗笠打傘不是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翻身的時候到了嗎?” 秀才一聽,覺得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抖擻的去參加會考。揭榜時,居然中了探花。
就像一個硬幣有正反兩面,關鍵在於我們從什麼樣的角度、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它。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那裡,那裡就亮;而消極的人,就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做事不能堅持到底,還喜歡為自己的動搖找借口。當你改變想法 ,世界也就跟著變了。有什麼樣的想法和態度,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信堅
感謝前輩解說~ 🙂
感謝師兄做此文。雖然人類對於自身和自然所探尋的終極價值沒有出離幾千年前的構造,也許並不是一件壞事,更不意味着倒退。也許終極關懷等命題本來就是人性本身對自我探尋的極限,對他們的發現只是早晚的問題。就像一塊寶藏,最先探尋的人就有機會先得到一樣。問題的關鍵也許是提出問題,找到終極價值很容易,但如何實現則很難,這些終極命題幾千年來都未必能實現得到完美的結果。共產主義的論述早就存在,可是時至今日,我們離天下大同仍相差甚遠一樣。至少在男女平等,社會福利等方面,人類還是做出了一些進步,雖然人類也存在很多退步的地方。
粗拙觀點,有不足還請指正,謝謝。
Vito 師兄:
多謝師兄來函討論。修行主要關鍵在於 “問對了問題”。首先,在釋迦牟尼之前,眾生不知人人皆有佛性,就路歸家是人類的終極關懷。同時眾生,迷惑無明,不知如何,離苦得樂,就路歸家。要就路歸家,必須認清歸家之路。否則一生,原地打轉,繞圈子。永遠回不了家。
信堅
信堅師兄、在來米師兄好:
今天下午本來想報告心得,但一幕幕不銜接的時光畫面出現了以後,不知怎麼寫,就算了。剛才在來米電郵督促顏回應貼文,他大喇喇的標題問:「近期天氣炎熱有吹冷氣嗎?」我大笑,馬上直覺秒回:「最近吃了很多冰!」 ◕‿◕
“單純” ,是人類很珍貴的無形寶物,它使人可以天真地快速回應,但人們在成長的歳月中,卻用它換取了很多東西。?我自己在說什麼啊?!
算了,還是報告心得:
軸心時代,有智慧的哲人們,在形而上,尤其對「人生」 “終極關懷” 的探討與省思,應該沒有在歷史上消失,只是存在於宇宙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共同意識裡。這些大大小小的哲思與人文關懷仍部分呈現在文學、藝術及其他領域,只是人們沒有智慧,找不到慧劍斬亂麻。記得顏在學生時代看了無數存在主義的小說,沈重到令人無法呼吸。記得從小學時,顏就有天大的志向要改變世人!◕‿◕ 結果,大學畢業後,連自己都決定放棄,讓自己淹没在芸芸眾生之中,放棄自己的後果很慘痛,連記憶都失去大半。所幸,心靈只是被自己鎖起來而已,它還存在我仰頭看的天空裡,還存在模糊的地平線,很遠,可是從未失去。記得,十年前無意中看到一本小說 Into the Wild (有拍成電影,阿拉斯加之死),我發現靈性一直在人們心中,只是,人們迷失了,不只是年輕人。都是在來米叫我報告心得,害我突然感性來著,又文不對題。  ̄‿ ̄
顏顏敬上
顏顏師姐:
都是在來米師兄惹的禍。讓師姐又回憶到陳年往事。
像師姐這種人,生具慧根,從小就開始探討人生的意義與目的 (終極關懷),沒有機緣得到解答,因此迷失了天真無邪的童年,真是可惜。也許師姐該是當尼姑的命,卻流落在人間。(都怪信堅隔陰迷惑太深,沒有早日探討人生的終極關懷,接引師姐。)
“生而知之” 的人,為了探求人生,解救迷惑眾生,大都苦命一生,但也將人生,活得精彩,有聲有色。如摩西荒野四十年,六祖獵人隊裡十五年,歷史上的高僧,如鳩摩羅什,一生坎坷,也都如是。但也正是 “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噴鼻香!”
這兩天,信堅讀了一篇很好的對 “六祖惠能” 一生的 “唯求作佛、唯論見性” 的論文,六祖似乎沒有 “隔陰之謎”,生而見性。天時地利人和,因緣具足,萬世難求。相當敬佩作者的真知灼見,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真知灼見的聖人,總是隱名埋姓。
師姐來文提及: “記得從小學時,顏就有天大的志向要改變世人!結果,大學畢業後,連自己都決定放棄,讓自己淹没在芸芸眾生之中,放棄自己的後果很慘痛,連記憶都失去大半。” ,這經驗就跟師姐所提的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在1996年出版的 “Into the Wild”《進入荒野》的男主角一樣,想在這五濁惡世,尋找一個人間樂土,過理想的生活。但因沒有作好準備,因此迷失了自己,丟掉了生命。
“Into the Wild”《進入荒野》於2007年被拍成電影,名叫《阿拉斯加之死》)。故事描述克里斯多夫・麥肯迪尼斯(Christopher McCandless)短暫的一生。他剛從名校艾默理大學畢業,離家出走斷絕與家人之間的所有聯繫。他在美國各地流浪了兩年,最後前往心中嚮往的「人類最後淨土」- 阿拉斯加荒野。但缺乏野外求生經驗的克里斯 (還沒準備好),最終還是不敵大自然的力量而在荒野中孤獨地死去 (枉到人間走一回)。
感謝顏顏師姐跟前輩的心得解說。 🙂
我對其中很感慨,是否「生而知之」的方向,經常都是苦命一生、路途坎坷呢?(由一般世間眼光來看)
我所接觸到的教導,都有提及一個概念,以無所求的心,付出無條件的愛,自然會得到所需要的。確實如此,那些無形或看起來樸實無華的,遠遠的比那些外在華麗的更為珍貴。
但我尚未成家立業,有時也會思考,這樣的方向努力,對於「入世」的生活,該如何去平衡?(以一般的觀點來評量,就是什麼樣的工作職稱、社會地位,擁有多少存款、是否有房子、車子…等,儘管非常物質,但卻也能同理為何會有這樣的觀點)
我曾在網路上看到,國外網友彙整霍金斯博士著作中所有肌肉測試振動等級的表格,(如下列連結)
https://tinyurl.com/ydev6sfw
試圖從中尋找靈性階層與物質生活平衡的人物,當作模範。只是因為許多我也不熟識,所以也沒有概念。因為我們家是開小商店的,所以一開始我查詢到 Sam Walton (Loc : 380),並找一本自述的傳記來看。後來有看 George Harrison (Loc : 540)的紀錄片,都有一些心得,但目前沒有很整體的想法。
ps.
1.另外,由於我有時會參照這份彙整表格,一段時間之後,有一個想法,肌肉測試的振動指數,會不是會是指「對全人類整體的貢獻」的衡量?
2.我有稍微看一下底下的網友回應,我發現每個人測試的結果並不一致。而有一個想法,當每個人去測試的時候,都會得到一個自己的答案。這樣的數值是否是有「相對」的性質?
霍金斯博士在著作中有提到,他所做測試的發問,是不會因個人特質…等因素影響。我的解讀是,意識地圖可以永恆,是因為無論任何時空下,羞恥、欲望、驕傲、勇氣、理性、愛…都是有可能的狀態,無論現在是史前時代或是公元3025年。而他在Power vs. Force 中有提及Holleywood 的電影從60代至今,測試數值下滑。是否意味著當代整體所拍攝的電影,對人類好的影響不及60年代?
因為霍金斯博士的著作,我只有看過 Power vs. Force。所以以上這兩點,是我目前所能解讀的想法。
嘉潁師兄好:
針對您所思索的:
【我對其中很感慨,是否「生而知之」的方向,經常都是苦命一生、路途坎坷呢?(由一般世間眼光來看)】
顏認為,「生而知之」者,相較於世人,他迷得不深。正因為他迷得淺,所以他苦樂已超越世人物質的渴求,甚至超越精神的慰藉,而是比較接近靈的層面。他的身心所苦的,與世人、與有情,甚至無情眾生相繫,類似一種宗教的情懷,但不一定是宗教,比較貼切的形容,還是「終極的關懷」。
不過,《大智度論》云:「行者先求自度,然後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於溺,相與俱沒。」 開智慧是首要關鍵。
另外,淨土不在深山,也不在西方。心淨則國土淨,佛菩薩願力所成的淨土是為了「化他」,而我們的性德必須與淨土相應,才找得到。
以上只是個人想法,如果說得不對或偏差,請信堅師兄指導。謝謝!
顏顏敬上
感謝師姐解說。:)
我想起以前的一段往事,我家對面大樓還未蓋好時是工地,當時曾有一位警衛,我常與他聊天。
他說若干年前,他曾經是一位僧侶,常整日打坐。他跟我說,其他人看他,似乎不知道坐著整天是什麼樣的感覺,他心裡知道自己非常快活。(同時他也跟我介紹、推薦學習廣欽老和尚。) 我想這是類似開悟者的喜悅感受。
我自己的智慧還不足。雖然我已經得到了很多很多,但還是會對如何去平衡精神與物質,未來的方向,如何準備好自己…而不確定。(面對世界的時候,也會想起 Power vs. Force 中所提到的,這個物質表相掛帥的世界,有什麼人會說我想要開悟?)
而我的直覺是,走靈性成長的路,絕對是比較好的。(無論對我自己、我的家人、及所有人來說)
信心不足處,還是要持續努力。
嘉穎師兄:
師兄所附網站的列表,信堅相當熟悉。其中有很多不是霍金斯博士著作中所載肌肉測試校準等級。同時信堅也質疑裡面對600以上的校準的可信度。(信堅認為,600以上的境界,非凡夫心意識肌肉測試所能知,所說只供參考。霍金斯對700-1000階層的定義,相當糢糊不清,列表人物校準高低,前後矛盾,與華嚴經或一乘佛經所說,互相抵觸。這是因為。 信堅對其中大部分的東西方聖者,及他們的一生行跡,還有相當認識,因此有此斷論。是有根據的 ,不是胡亂猜測批評的)。
不過,500 以下,霍金斯在“超越意識各種的等級 – 達到靈修最高境界的階梯”一書中,對各階層的境界及如何提昇,都有描寫得相當仔細。也相當正確可信 (比照一乘佛精而言)。師兄可閱讀此園地對此書的精華翻譯。
對於所問,肌肉測試的校準,會不是會是指「對全人類整體的貢獻」的衡量? 信堅認為 “不是”。要能認知、評論一個人的意識階層,首先須要了解人類靈性整體的階層。這只有見性成佛的佛菩薩才能正確描述。未見性者,也只有從一乘佛經才能認知。不是像師兄那樣,可用自己心意識,胡思亂想猜測的。它的主要標準在於一個人的智慧、德能、認識人事物的深廣、對一切事物的判斷能力、心量的寬窄。不在世俗的成就。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不能正確的判斷自己的靈性階層,自以為很高,其實都是在200 以下。(因此不要相信阿貓阿狗網友的回應,都是以盲導盲,一同下地獄。)
ps:200是一個人是否能辨別對錯 (right or wrong) 的分水嶺。因此霍金斯後來,特別警告使用肌肉測試者,必須要200以上才測得準。同時在測試的時候,要平心靜氣、正心誠意,精神內攝。
信堅
感謝前輩解說(之前對此一直不解)。 🙂
嘉潁師兄好:
身心靈看似分開、有層次上的不同,實則一體。
一般情況下,有形的身安了,才容易心安,身心安頓了,起碼活得像個人了,才會想到靈。大概只有天生仙氣的人或聖人才可能忽略生存的基本需求。但很特別的,精神極度受苦及瀕臨死亡的人,靈反而是出口。
我們身心靈還是必須兼顧的,身心靈互相影響的,基本的生存條件不能偏廢,要圓融地看待一切。“放下” ,並不是放棄,而是心裡不執著,但該做的,還是得做。
感謝師姐解說,我會繼續努力。:)
信堅同修:
懇請師兄解說一下文殊師利所說的「一切法皆不可得」,那解說一乘是否在說一法?
Ray同修
Ray同修
「一切法從心想生。相由心生,境随心轉」。
佛陀慈悲眾生,深怕眾生執著一切法,而廣說空義。眾生聽佛說空,又執著於空,佛又說空也不可得,因而說 “非空非有,是空是有” 中道實相之法。眾生聽佛如是說之後,又執著非空非有、是空是有中道實相之法,佛又慈悲眾生說中道亦不可得。 如是不斷破除眾生對一切諸法的執著,令大地一切眾生,得證無上究竟菩提,是名畢竟空。
無始無明,「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一切法由心想生。故大般若經云:『於菩提道中,一切法皆不可得故。』。
大般經的總結論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