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混成章第二十五解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前言
信堅一直沒張貼更多道德經解說,主要是因道德經所說,是道與德,即一乘佛經所說自性的 體 (道)、相用(德)。與佛經所解說相當接近,但沒有佛經講解得詳細。此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tao26 laotz 1a
近日顏顏師姐,似乎開竅了。腦海裡時常無心顯現,一些禪法、經書文句。如法融的 《心銘》及《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其中文句,都有相當悟境,發明心地,可喜可賀。今借此因緣,在此解說《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供有緣作參考。

二、經文解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章經文,是在解說道的本體、德相與作用,顯示自然大道之妙義。全章可分為五段。

2.1第一段描述 “道” 的本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物」是表「一個東西」,因其不可名狀、不可思議,故假名為「物」,指非物質的存在狀況,即「道」(或自性、真如)。此物中既含有“五太”( 太虛、太易、太初、太素、太始) 混合物質,也蘊含有無極太極的極至之理。是“心物一元”的混合體。

此物若言無。卻又無而不無,真空妙有。若言有。又未嘗見其有。空空洞洞、渾渾沌沌、未有相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可以神會、不可以言傳、不可思議、說似一物皆不中。

道者,即鴻蒙未判之前,天地未兆,人物無形,渾渾沌沌,渾然一氣。無涯無際,無量無邊,似有一物,由渾沌而成。未有天地,先有此物,它早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存在。萬物由之以成。

『寂兮寥兮』
描述此物的渾沌狀態,形容道的境界與現象。清虛寂靜,沒有形象聲色可尋,看不見、摸不著。靜而無聲,聽之不聞,謂之“寂”。廣闊無邊、大而無外、空而無象,視之不見,不見其始,不知其終,謂之“寥”。

『獨立而不改』
此物超然於萬物之上。從無始以來到無終以還,此物獨立存在,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始終如一,永不改變。

2.2 第二段是描述道的德能與作用:
『周行而不殆。』
“道” 無形、無相、無聲、無色,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道之運行,周流三界,充滿群生,無所不在,無所不至,永不止息。

『可以為天下母。』
宇宙森羅萬象,皆從此物“無中生有”中出生,由此物而立,它是產生天地萬物之“母”。(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2.3 第三段是解說 “道”之本體 的無名之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本無名,它是宇宙萬有的根本,具足一切的可能性,言與道斷,心行處滅,無法以世間語言文字來形容,不得已勉強將它命名為“道”,並用它來統括萬法的究竟歸處。
又因它高而無上,大而無外,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廣大無窮,故雖稱為「道」,亦不足以道盡其奧妙,故多加個「大」字來形容道絕無邊表之大。

大曰逝
「逝」是永遠的向內外,四面八方,延伸發展,無限擴張。等於說宇宙是無限的向外擴張膨脹。大到無量無邊,無有涯際,故云大曰逝,形容道周行無所不至,難以言喻之大,此即形容道無所不在。

逝曰遠
遠乃窮極,道之體所周流不息,而無所不至。大道之流逝,流之無窮,氣布十方,充滿宇空,無所不通,九天之上不為高,六極之下不為低,無邊無際,無往而弗屆,周行無所不窮其極。大道四通八達,放之四海而皆準,沒有不及的地方。故又強名曰“遠”

遠曰返
正因為“道”太大太遠了,它遍布一切處,無所不在,通於古今,貫於萬物,若求大求遠去追求它,反而難以得到。其實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每個人的身邊,就在每個人的心靈裡,須臾不離。若能反求諸己,回頭自省,觀心自醒,即可見“道”。

大道本無時空,最遠的也是最近的,最後的也是最前的,只要神志清醒,常覺常悟,好好張眼一看,天邊就在眼前。若以遠求之,遠而無窮,沒有盡頭,其遠之實亦不可得。說它流動遠去,卻又最終復返本根,歸宗認祖。道為天地萬物之所依,須臾不可離,故“遠”之名也不能盡其意,則又強名之為“返”。返者,返本歸根,歸根復本。

2.4第四段是描述大道的作用: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此大字,乃是表絕無邊表之大,大而無外,無所不在。王是代表人。道大者,包羅天地,無所不容。天大者,無所不覆。地大者,無所不載。王大者,無所不制也。所以說道、天、地與人之本性這四樣東西都是廣大無邊的。而人之本性是宇宙之道體,所以人在宇宙中也是最廣大無邊的其中之一。靈性之人 (道,谷神) 可德配天地,故謂「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之外惟天為大。天之外惟地為大。地之上惟人為大。故東南西北之中,有四大焉,人處其一。人為萬物首出之元,以管理河山,統轄人物,可與天地並稱為大。

道為宇宙之源,天地萬物之根,故天下唯道最大,唯道最尊。“天大”,天高而遠,無所不蓋,施風化雨,養育群生,故可稱其為“大”。所謂“地大”者,地廣博厚,順天之道,承載萬物,山川河流,動植飛潛,萬物眾生,皆得地之撫養,故可稱地為“大”。所謂
“人亦大”,人者指治世之聖人。天地人三才,人立其中,人為萬物之靈,故為“大”。

2.5第五段是解說如何修道、行道、返道的步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是效法、學習。這四句話所闡述的真義,是修煉的四大復返先天的過程和階段,直接言明了人如何回歸自然,如何天人合一,以高度的概括和精闢的語言,深刻地揭示了後天復返先天自然大道的修證法則。此段老子總結做人做事的法則: 如何修道、如何行道、如何證道。

『人法地』
人當法地,安靜和柔,勞而不怨,有功不宣。無物不載,種之得五穀,掘之得甘泉。地之德博厚,安靜以載物以養物。人必須學習大地的寬容、無私、平等,無我,長養萬物而不分別。《易經》“坤”卦形容大地的偉大為“直、方、大”。大地永遠順道而行、直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大方廣”。地道之德,安靜而柔和,廣博而寬厚,種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負載萬物,養育群生,勞而不怨。有功而不恃,慈養萬物而不圖報。『人與其他物種依循地球的法則』。地球以『順地者生,逆地者亡』的簡單邏輯深深規律著地球上所有物種的生死、演變和行為。

『地法天』
天道浩瀚無際,湛泊不動,施於天下而不求報,生長萬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輕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虛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時順序。地法天德,玄黃相抱,陰陽交泰。所以能成就萬物之形,實萬物之質,都是地道順乎天道的變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地球依循天際宇宙的法則』。天地不仁,『順天者生,逆天者亡』的簡單邏輯深深規律著地球的生滅和外貌。

『天法道』
道者無形、無名、無聲、無臭,至虛、至靈、至妙、至善、至能,兼備萬德,天、地、人、物皆由道之所生,亦由道之所以,故人而能修此道,則能與道合而為一體,亙古常存。道是宇宙萬法運行、互動的規律、法則。表示,清虛的天,在無為中,要效法道,能生妙法。

《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所謂「觀天之道」,就是要認識自然規律,「執天之行」就是要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就在於此。只有懂得自然規律,掌握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規律,從而不違背自然規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道法自然』
「自」是自在的本身,「然」是當然如此。老子所說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絕對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道是本來如是,原來如此,所以謂之「自然」。道是「法爾如是」,它是說明諸法本身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純任自然,本來如此。

此地特別要注意的是老子所謂 “自然”,不是印度的「自然外道」。外道所謂的「自然」,完全從物理觀點而說。老子是得道聖人,是明心見性的十住位菩薩。因此老子此處所謂自然,不是狹義的自然界、宇宙森羅萬象,而是指 “自性”之”德相作用”,即自性的 “智慧德能”。”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自然者,純任無為也,不假思維,不假造作。道法自然,意為純任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 (法爾如是),以「無為」為法則。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所以,「道法自然」說就是主張天、地、人三者之間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則的天人和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類應該效法天地萬物,通過對天地萬物的觀察和體悟發現蘊含其中的「自然」之道,並將其作為指導人類行為的根本原則。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道德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4 thoughts on “道德經 混成章第二十五解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 謝謝信堅師兄!

    顏前陣子心裡老出現老子這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知為什麼,也不知如何。偶而會問自己:為什麼一開始要「人法地」?效法什麼?為什麼有此順序?又為何最後是「自然」?如何效法?因為無法理解,就放下,沒理它。

    日前腦中,就那麼幾秒突然閃過: “道法自然” 的 “自然”,原來是佛法的 “法爾如是”、 “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自性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

    當時,心中雀躍不已,雖然只摸到邊而已,忍不住向信堅師兄報告,但一時無法將 “道法自然” 用邏輯說清楚、講明白。

    感恩您貼文深入解說、引導,顏因此有了深一層的理解。感恩!

    顏顏敬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