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近日因Jasper師兄讀此園地逍遙仙人所張貼的“邁步如貓行”後,來函問及《十三勢行功心解》中,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太極拳行者,應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Jasper師兄,能提此如何達到太極高境界的問題,引用“十三勢行功心解”裡的 ”邁步如貓行”,因而提問這關鍵的修鍊方法,可能是太極拳高手,佩服之至!
信堅剛讀Jasper師兄所問,不知所云。因此立刻去函,請逍遙仙人直接回覆。他因最近事忙,須待兩、三天後才能回覆 (今天已回覆)。信堅利用等待逍遙山人回函期間,花了兩天時間,重讀 “十三勢行功心解” 及 “十三勢歌” 兩篇論文。並參照魏坤梁《十三勢歌》探釋,及 楊澄甫注釋的 “十三勢行功心解”。
昨晚忽然悟到,這兩篇論文是互補互助,相互解說的。特別的說 (specifically),《十三勢歌》的總綱領: “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是解說如何達到《十三勢行功心解》”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境界的修行法門。因此回答Jasper師兄的問難,就只要能明瞭 “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的真義就行。原來王宗岳大師,不但談打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同時也解說如何練太極拳,達到最高境界的心法 (行功心解)。
以此因緣,信堅在此,融合此兩篇上乘太極拳(十三勢)心法,依 “魏坤梁《十三勢歌》探釋”,及楊澄甫注釋 的 “十三勢行功心解”, 加以綜合解說,太極拳的修練法門及所達到的境界。信堅對此文所說太極拳的真義,不是個人練太極拳的實證心得,而只是依照自己對一乘佛法修行法門的了解,加以延伸,整理解說,供諸有緣作參考。簡直是班門弄斧,還請諸太極大師,不吝批評指教。
信堅在此文,首先解說《十三勢行功心解》”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的境界,然後解說《十三勢歌》的總綱領 : “命意源頭在腰隙 “的修証法門。
最後,信堅由於讀上面兩篇論文解說,及書寫此文,獲益良多,法喜無量。竟能將以往自己修行練功的許多經驗、體悟,整體連貫起來。似乎真的有點悟到打太極拳的真髓了。這大概就是所謂 “教學相長”,”觸類皆法” 吧!
二、《十三勢行功心解》簡介
《十三勢歌》及《十三勢行功心解》是明末清初,太極王宗岳大師的兩篇巨著。其宗旨是解說打太極拳的心法及所應達到的境界。
《長拳十三勢》: 長拳者,有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十三勢者,掤、履、擠、按 (四正),採、列、肘、靠 (四隅),進、退、顧、盼、定 (五行)。合而言之曰十三勢。《十三勢》是清末之前,今日所謂《太極拳》的古名。
《行功》是屬於外形用功的方法技巧;《心解》心解是屬於內心的修養。外行運動則健身,內以澄然寂靜以修心,是內外雙修的太極拳動中求靜,靜中求動的養生要素。《行功心解》是詳述了太極拳的深層內涵,以及太極拳的修練方法。行功心解是以「意、氣」為主軸而圍繞論述太極拳。太極所有經論,都是祖師前輩們修練的成果結晶言論,所以有時候他們所寫下而流傳下來的文字,都是修成正果後的心得,至於如何去練習才能達到那個境地,就沒有詳細的述說。
《十三勢行功心解》的總綱領是 “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王宗岳大師在開宗明義的起頭說,練太極拳要以心行氣,而且務必要使氣沉著,這樣才能收斂入骨,匯聚成內勁。但是要如何行氣運功,要如何使氣沉著,要如何才能使氣收斂入骨,則沒有敘述出來。因此初學者讀《十三勢行功心解》 ,只能得到一些概念,不能實際掌握到練拳的訣竅,而且大部分名師所寫的太極拳釋義,也僅止於依文解義而已,並沒有把練習的訣語詳述出來。
三、十三勢行功心解 總綱領解說
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心」是真心、真如。「意」則是「心」的作用,泛指神經中樞的所有功能,包括「顯意識」就是日常思維,和不經過顯意識支配的「潛意識」。支配「氣」運行的「心」的活動就被稱為「意」。
練太極拳的要訣是 “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勁自到”。「以心行氣」的前提是首先做到身鬆心靜。心靜則萬物靜,身鬆則百骸柔。有了鬆沉勁,內氣才能收斂入骨。拳譜曰:「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凈氣騰然」。
太極拳是用意、練意、行氣、練氣的拳法。練拳時,要「以心行氣」:心意為發令者,氣為奉令而行的「傳旗」;一舉一動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動而後氣動、形動,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動作才能沉著,久練之後才能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最深入的功夫。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心為主帥以發號施令;意之所至,氣即隨之而到,氣是發令所表示的旗幟;腰是軍營中的帥旗(大纛);中正不偏,巍然挺立不偏。萬法唯心,以心意為主宰,則全身四肢百骸,無不受其指揮調遣。
以心行氣,就是用意不用力。務令沈著: 意,注意力與心思。心思指揮,注意力觀察。兩者都要沉潛。沉潛到通、整、活。”通” 就是連成一體極微與極宏連在一起,不同方位連在一起,時間先後連在一起。”整” 就是不散不亂不丟失任何一個局部,每個動作每個環節都整體地感知。”活” 就是體會氣因為通整而被激活的充實喜悅。身體越練越鬆快舒服,精神越練越飽滿愉快就對了。乃能收斂入骨,收斂精神,意氣。精氣神,精氣神合一。入骨是個比喻,內在充盈壯盛。
打拳時心要平靜,如一泓清水,不起波瀾,視動猶靜。做到輕輕運行,默默停止,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這樣才能調養氣血,疏通經絡。練拳之前先要去掉一切雜念,平心靜氣,靜以待動,這樣練拳是意識支配下的全身運動。
練太極拳主要是練「虛靈」及「運氣」,追求所有的動作都要由「氣」的「動量傳遞」來完成。太極拳最終所要追求的「用意不用力」、「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柔能生剛」、「雖動猶靜」、「捨己從人」。
以意念引導氣息循行大、小周天,引導下丹田元氣,運行周轉,即可以使意到氣隨。凝神靜慮,深沉著實,屏除急燥、虛浮並須用意不用力。將丹田所積聚的元氣透過海底、尾閭、三關,分佈肌骨之間,收斂骨,凝為骨髓。成為太極拳之內勁。
四、《十三勢歌》總綱領真義解說
4.1 命意源頭在腰隙。
太極這十三總勢,決不可輕視或是等閒視之,因為他的源頭在腰間。因此 刻刻留意在腰間、命意源頭在腰隙”。「命意」是指「心」所支配的不假思索的神經活動,稱為「真意」。「源頭」是指心通過 “意” 指揮人體中與動作有關之氣運行的始發部位。 所謂「命意」就是指這「意」是人體的皇帝也就是「心」的代表。所以,腰是「心」通過「意」運行「氣」的始發處,也就是「源頭」。
「命意源頭在腰隙」並不是說「意」的始發部位在腰隙,而是說「意」指揮每一動作都是從腰隙開始的。具體地說,初學太極拳必須有意識地使得「氣」能夠「主宰於腰」,而太極拳鍛鍊到了純熟以後,「氣」的「主宰於腰」就必須漸漸擺脫意識支配,而是要追求精神入靜,對於「氣」的「主宰於腰」要若有若無、勿忘勿助。就是要追求動作形成條件反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之「意」才是歌訣所說的「命意」。太極拳的任何動作都要以丹田為原動力之處,而由腰隙支配,在練時要隨時體會腰脊上的源動力它是如何的勁帶動、挑動著兩臂兩手而動轉的。
「腰」有多義,其一是指腰骶部位,其二是指腰胯。太極拳的練用中全部腰脊都必須放鬆。太極拳所說的「氣」、「內勁」,是必須放鬆不用力,而由行氣鍛鍊獲得的一種傳遞的力量,能使手臂發出比手臂局部之力大得多的力量。太極拳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而腰又是全身上下结合的最大樞紐,勁力的轉換皆賴腰。反映太極拳引起所有動作的包括「勁」的「氣」都是腰所主宰、由腰向四肢發送。
腰前方小腹之「丹田」是全身之「氣」發生、蓄存之處,但「丹田」中的「氣」是不可能直接傳遞至四肢的;「丹田」中的「氣」只有由於腰的主宰通過腿作用於地面,從而由腳發生支配全身動作的「氣」向上傳遞,在腰的主宰下才能傳遞至四肢。所以這「腰」就像是「氣」運行於全身的中轉站和大本營。
“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 腰為一身之主宰,如車之軸心,腰動則氣如車輪隨車軸不停的旋轉。 氣之流轉運行,猶如車輪,極形其圓活靈敏,隨屈就伸,方圓並用,所謂氣行如九曲珠無微不到。腰似車軸者,因為腰繫全身之樞紐,發勁之主宰。故又稱之為纛。腰動則先天之氣,似若車輪,隨著腰而旋轉,這就是氣便全身不稍滯的證明。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太極拳之所以強調用腰,收、化、放、虛實轉換都受其主宰。《太極拳論》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概括了練習太極拳時,上下肢之間和腰的關係。
「其根在腳」,練拳的根基在腳,「根基不牢,地動山搖。」「發於腿」,是講勁力的傳遞,是用腿的後蹬形成發力的。「主宰於腰」,是講腰的中軸、中樞作用。「形於手指」是講勁力最後是通過手來表現出來,通過梢節來表現的。手是力量傳遞的最後一個環節,腰腿的力量最後通過手來發放出去。
腰是連接上下肢的樞紐,是中軸,是紐帶。練習太極拳,動作要形成整體性,就必須依靠腰來調節。要用腰來帶動四肢的運動。從運氣的角度來說,「氣沉丹田」也是在腰部。從運勁來說,「發於腿,主宰於腰」,也離不開腰。「四肢如輪,腰似車軸」練習太極拳時,要用腰來帶動四肢。鬆腰鬆胯,意念鬆沉,勁力才能上下通達。
俗語說:「人老腿先衰。」太極拳之所以能夠延年益壽,使人身體健康,最重要的原因是對腿的鍛練,做到腿有勁,下盤特別穩,這是「落地生根」。練腿上功夫,主要是站樁、金雞獨立。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其次,要體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練拳時,腳往地面一蹬,地面就給腳一個反作用力,這叫「問地要力」,這個力通過腳、膝、胯、腰、肩、肘,傳遞到手。練習太極拳時,按照這七個環節傳遞勁力,動作要緩慢柔和,注重體驗內力的運行。再次,練習腿腳功夫時,要體會對拉拔長、陰陽相濟的太極勁。比如練習樁功,氣向下沉,神意則向上領,做到虛靈頂勁、立身中正。,做動作時要注意「欲左先右,欲右先左」。這就是一個對立統一、陰陽平衡的問題。
4.2 腰隙在拳中的重要作用
腰在脊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五節腰椎組成的,由尾閭向上第三節,俗稱腰眼,就是指的命門穴,命門為九大關節中最重要的關節,旁有先天之本的兩腎,對應的是神闕穴(肚臍),下邊有氣海穴(丹田),俗稱人體性命之祖,是儲存內氣的地方。
人的生命中有三寶:精、氣、神。丹田氣是由精產生的,精生氣,氣生神,精是本源、氣是動力、神是主導。丹田氣的充實,可制百病,永保強壯;太極拳的功夫,就在於丹田氣的養成,而這種養成,只有在鬆、靜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全身鬆,先鬆腰,因此,練鬆腰就是太極內功的不二法門,也是進人太極門的唯一通道。
人體有五個腰椎,每一個腰椎由前方的椎體和後方的附件組成。椎板內緣成弓形,椎弓與椎體後緣圍成椎孔,上下椎孔相連,形成椎管,內有脊髓和神經通過,兩個椎體之間的聯合部分就是椎間盤。
“腰隙”就是命門之間有空隙。隙者空隙,間者空間,都是空的,就是“命意源頭在腰空”,鬆腰、空腰。從人體的生理結構上講,帶脈、三陰、三陽經脈,皆從腰間通過,命門處有先天之本的左右兩腎,腎是儲精的。腰眼的間隙最寬,活動範圍也最大,可以前俯、後仰、左右搖擺,能控制全身的運動,所以太極拳要求“腰帶四肢”,“腰為主宰”,腰一動全身皆動,腰一轉全身皆轉。拳經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腰的主宰不是用力主宰,而是用意、氣來主宰,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認為,練拳不是練手和腳的,而是練腰的,練腰就是練腎的,練腎就是固精,再深一步,全身鬆淨,不掛力操作,久練可以得丹田氣,這就是練腰固精,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這一運行過程。
“腰隙”俗稱“腰眼”或“命門”《黃帝內經》稱“命門”乃生命之本,為元氣之根,水火之府,陰陽之宅,精氣之海,命之門戶,是人體陽氣之主宰,下通兩腎,上通心肺,中通肝脾,上貫於腦,下統生殖,內連筋骨,外連經絡,是五臟、氣血、經骨之源。
4.3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變轉虛實」是「氣遍身軀」的結果。要勿忘勿助地留意氣傳遞流行於全身各處引起的虛實變化,不要有稍微的呆滯。此句傳遞、透露了十三勢長拳(太極拳)十分重要的四個信息: 「變轉虛實」是由「氣遍身軀」所引起的;「氣」所活動的範圍是「遍身軀」;「氣遍身軀」所引起的「變轉虛實」是「不少滯」的; 「不少滯」的「變轉虛實」與「氣遍身軀」都要「須留意」。
太極拳「變轉虛實」的動力原因是「氣遍身軀」。「氣遍身軀變轉虛實」,就是所有姿勢動作變化都必須是由動量傳遞之「氣」所引起的。王宗岳拳譜強調指出太極拳的這種「氣」都是由腳而起的,所以,太極拳的所有動作也都是腳動作的延伸,太極拳首先就是腳在打拳。由「氣」所引起動作的最末端就是手,就太極拳而言,手對於身軀而言總是被動的,從而也是表現為避免使用一般人所用之力的。
太極拳所謂「抽絲掛線」,就是當太極拳的動作是由這種「氣」所作用時,就會感到像蠶抽絲,其力是從腳抽上來的,手臂才能沒有主動的一般的用力,手臂就會像是掛在肩上似的被身軀所帶動。
太極拳之「氣」的運行是主宰於腰的,起於腳,「氣遍身軀」。追求「氣」在全身流動不息,「不少滯」。「忽隱忽現」。太極拳「變轉虛實」中最基礎的就是腳的虛實變化。主要體現於在練拳中體重幾乎始終是由一腳所承擔的,儘管外形方面身軀在兩腳之間緩慢移動,體重在兩腳之間的變換卻是開關式突變的。
人的內力變化會引起身體重心位置的變化,練太極拳中,內力就可以使得體重迅速地從這一腳移到那一腳。一個人武術活動是輕靈還是雙重的主要原因都是腳的虛實變化是不是恰到好處的靈活迅速,因此,腳的虛實變換是太極拳武術活動的基礎。
太極拳鍛鍊到了一定的程度,太極拳的輕靈之中又必須寓有沉穩。就是說太極拳必須追求沉穩沒有遲滯、輕靈又有沉穩。這才能夠達到《十三勢歌》所說的「不少滯」。
「須留意」在「著熟」階段的「留意」主要是後天的意識,而「懂勁」後階段的「留意」則主要是「心中不知」的潛意識的,也就是不假思索的。王宗岳拳譜中所說的「神內斂」、「虛靈」是太極拳鍛鍊自始至終都必須追求的。太極拳鍛鍊在動作純熟後,追求無意之「真意」來「心中不知」地「留意」,這樣的精神狀態比運用後天意識的反應更迅速敏捷、準確正確,從而才能達到太極拳的輕靈。
五、信堅個人修證感悟
1 人老腳先衰,練身先練腳。信堅多年來勤練站樁、馬步、金雞獨立,打穩下盤。因此身強體健,運作靈活,步行如飛。
2 太極步是一切太極動作的根本。先動腳底指路,隨意調整重心,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前後擺動,隨意進退,左轉右旋,妙不可思議。
3 信堅曾參加過開元聖殿大法會,時在寒冬,師父用二十多盆煤炭爐,擺成爐火陣。信堅站在此陣中,自悟了輕便的走火爐陣步法,即以太極步法的隨意虛實變化、以腰為軸,全身一體,在此陣中,進退自如。
4 信堅因先練了導引、瑜珈、禪坐、站樁、丹田聚氣 及小周天反呼吸,因此一接觸到太極拳,就能全身放鬆、虛靈頂勁,意到氣到,氣到勁到。藉由打太極拳,將所學的十八般武藝,融合再一起,使用出來。
5 單盤或雙盤打坐,重心自然在丹田,隨時在聚氣。背部自然挺直,隨時沉肩拔背,腰部自然放鬆,真氣自然小周天運行。
6 有了禪定,自然能意到氣到,可自行打通全身穴道。全身自然放鬆,真氣自然能遍佈全身。
7 信堅常聞樂起 “丹舞",即與能量共舞,無根無塵,萬法自然。這就是以心(意) 運氣,意到氣到,無招無式,任運自然的另一種太極拳法。
8 太極拳的修煉心法,跟修一乘佛法修真成道法門類似。須要無念無心,任運自然,無功用道。一動全體動,一靜全體靜。
附錄A: 參考資料
1. 邁步如貓行 逍遙山人
2. 人老腳先衰,健身先健腳。
3. 太極拳及太極劍的最高境界: 悟空、悟道
4. 王宗岳《太極拳論》讀後感 –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真義解說。
5. 魏坤梁《十三勢歌》 探釋
6. “十三勢行功心解” 楊澄甫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