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真義解說 (三) 九門懸談

明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雲棲寺古德演義 民國華藏蓮社淨空會本 洛城信堅集註版

導論
將釋此經,總啟十門。一教起所因,二藏教等攝,三義理深廣,四所被階品 ,五能詮體性,六宗趣旨歸 ,七部類差別,八譯釋誦持 ,九總釋名題 ,十正釋經文。
此章先解說前面九門,共有28頁。第十門 “正釋經文” 相當長,共有59頁,因此另闢新章,以利閱讀,請看下回分解 [佛說阿彌陀經真義解說 (四) 正釋經文]。[信堅註: 此文相當長,約有28頁。此地先張貼前八頁,”教起所因”。讀者可點擊下面藍色標題觀看全文,或者下載,以供日後參考。Buddha said Amitabha Sutra (3) ]

一教起所因
聖人言不虛發,動必有由,非無因緣,而宣斯典,故首之以,起教因緣。
“教起所因” 是重點地講出釋迦牟尼佛為甚麼要宣說本經。

二藏教等攝
“藏”是指佛一生的說法,都是收集於“三藏十二部”之中﹔“藏”,是指本經的教義。“藏教等攝”這一門是指出本經在“三藏十二部”之中,歸於“經律論”中的那一藏﹔又本經的教義,在華嚴五教,“小始終頓圓”之中,究竟判歸何教呢?

三義理深廣
從“藏教等攝”這一門之中,知道了本經在“三藏十二部”中屬於“經藏”修多羅所攝﹔而本經的教義在“五教”之中,則屬於“終頓圓”三教的層次。“義理深廣”這一門,是接著指出本經屬於“終教”的層次沒有疑問,但對於又判屬“頓教”乃至“圓教”的層次,則有未明之處,故此在“義理深廣”這一門中,首先解釋“小始終頓圓”五教的“義理”,然後再解釋為甚麼本經屬於“頓教”和“圓教”的層次。

四 所被階品
在“義理深廣”一門中,已知本經的義理“包博沖深”,廣博深玄,則未知究竟適合何種根機的眾生呢?故此“所被階品”便道出了本經所示的法門,究竟是適合何種根機的眾生。

五 能詮體性
在“所被階品”一門,知道了本經普被“上中下”三根,但“未知能詮,何為體性”,指本經是透過那一些途徑令我們從聽聞開始,依教奉行,乃至往生極樂,究竟成佛。在“能詮體性”之中,指出首先從言語文字入手,令我們得聞本經,然後生起辨別了知,從中生起覺悟,回歸自性,證事事無礙的圓滿佛果。

六宗趣旨歸
雖然明白了本經的“能詮體性”,但卻未知本經的宗旨,以及本經引導眾生趣向何處呢?“宗趣旨歸”一門,即道出了本經的宗旨和趣向。而本經的“宗趣”,有總別二說,在總說而言,是指“依正莊嚴,信願往生”。

七部類差別
“部類差別”,說明在“三藏十二部”中,有那些經典與本經屬於同一“部和同一類”。
八 “譯釋誦持”
未知本經是何人所譯,有多少個譯本呢?又註釋以至受持本經的人,又有何靈驗的經歷呢?

九總釋名題
開始要解釋經文,而在解釋經文之前,首先解釋本經的經題,“使知綱領”,令讀者得知本經的重點要領,“總釋名題”一門,便是解釋經題。

十別解文義
雖然本經的總義在前九門中已經說清楚,但本經的每段經文卻又各有其義,甚難明白。每一段,每一句,乃至每一字,除了事相上的表面意思之外,究竟又包含了那些“無上甚深”的“妙義”呢? 此章蓮池大師,嘗試將經文中“沈隱之義,彰於翰墨”。亦將本經“無上甚深”的究竟義理,在“正解文義”中,逐段詳細解說。

本疏鈔借用華嚴經疏的方法,分為“十門”。前八門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本經的義理,最後二門是正式解釋本經的“經題”與“經文”。

一、教起因緣 初總 二別
1.1 總,總括的解釋釋迦牟尼佛示現世間的原因。
先明總者,謂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則一代時教,總其大意,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我佛如來,一代時教,總其大意,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蓮池大師指出,“今此經者,直指眾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故”。本經所開示的法門,是為了令眾生借助 “持名念佛”,往生極樂,從而 “悟入佛的知見”,究竟成佛。

三智圓顯曰佛知,五眼圓明曰佛見。
“佛之知見”中的“知”是指佛的“三智”俱備,圓滿彰顯﹔而所謂“見”是指佛的“五眼”具足,照見一切,圓融無礙。佛的“知見”,是指佛證得“三智,五眼”之後,具足圓滿般若智慧,能夠覺照諸法實相。

諸佛知見,眾生本具,住行向地,為開示悟入。
所謂 “開示悟入”,是指諸佛的知見,雖然也是眾生本具,但因為聖凡有別,迷悟不同,故此,欲悟入佛的知見,必須在“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覺”,共四十一個法身菩薩等位中,按“開,示,悟,入” 的次第 (即華嚴經所說的 “信、解、行、証、),從“十住”位開始,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進入十住位,明心見性,成為 “十住菩薩”,為之“開佛知見”﹔乃至在“等覺位” 斷盡“無始無明習氣”,知見圓明,究竟成佛,為“入佛知見”。

1.1.1 開佛知見
“開者,如開千年寶藏﹔示者,一一指陳﹔悟者,豁然曉了﹔入者,和身一倒也”。
“開”是指有如打開千年寶藏,佛法雖然難聞,但佛為了度化眾生,將佛法寶藏打開,令眾生得聞﹔“示”是指佛打開佛法寶藏之後,將世出世間一切真理,一一詳細陳述﹔“悟”是指眾生得聞佛法,明白世出世間一切真理之後,豁然開悟﹔“入”是指由於開悟的原故,“和身一倒”,回歸自性。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不著相亦不著空,內外不迷,為之開佛知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1.1.2 入佛知見
念佛心,即最初 “事、理” 二持之心,入佛知見,乃最後寂光無上果。
“事持”是指以執持名號,念念相續的心來念佛﹔“理持”是指念念反究自性。入佛知見,是借助事理二持,最終證入“常寂光土”的無上果位。

即此事理二持,皆從有念而起,念之既久,根塵自空,諸念自落。
不管“事持”和“理持”,都必須能按部就班,首先從事相上的“有念”入手,“念之既久”,功夫成熟之後,“根塵自空,諸念自落”。六根雖然繼續接觸六塵,但不再攀緣起念,妄念不生,從“事持”進入事一心不亂的境界。(“根是心,法是塵”。)

“若復精進不已,連念佛之念,亦復脫落,頓入無心三昧”。
若果能夠繼續精進,則念佛之念也沒有了,即得“無心三昧”,心王心數,不再起作用。在此境界,自然五陰俱銷,圓明發化,達到 “五蘊皆空”的境界。至此,由“理持”進入“理一心不亂”的境界。

自然五陰俱銷,圓明發化。楞嚴經: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為之 “入佛知見”。
證得“無心三昧”之後,“五蘊”中的“識蘊”亦盡,如此乃超越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 等聖賢階位,悟入如來莊嚴法身,究竟成佛,為之“入佛知見”。
[在三賢(住行向)和十聖(十地)之間,尚須經過四加行,作為進入“初地”的準備,名為四加行。分為暖,頂,忍,世第一法。]

1.1.3 大事因緣
法華經云: “如來出世,本欲度諸眾生,悉皆成佛,不得已故。權說三乘,後至機熱,會三歸一,方酬本意,故知華嚴以後,法華以前,雖有種種法門,淺深不一,無非為此大事因緣,除此一大事外,更無二事”。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法華經方便品云: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是為了度化眾生,令眾生“悉皆成佛”。但因為在佛宣說法華經之前,眾生的根機未成熟,故此,佛唯有先說權宜的三乘法,待眾生根機成熟之後,在法華會上,“會三歸一”,將三乘法匯歸一乘佛法,開示一乘佛法,令眾生成佛,“方酬本意”,這才是佛示現於世的本意。

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只要一心念佛,即得往生,永不退轉。這樣殊勝的行門,也是直指凡夫回歸自性真心,與佛示於世的“大事因緣”,要我們究竟成佛的目的,並無分別。

1.2 別
解釋釋迦牟尼佛開示本經的原因。則專就此經,復有十義:
1.2. 1 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故。
可憐末法眾生,沈淪生死,故此佛為了濟度眾生,特別宣說本經,令眾生借本經的持名念佛為橋梁,得以出離生死,究竟成佛。

現在正值末法期,雖然還有教化流傳,但正法難聞。加上邪法興盛,在末法期中,有很多邪師,打著佛法的旗幟,來宣揚邪法。如楞嚴經云:“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眾生不容易修行證果,實屬可憐。跟隨這些“邪師”,以盲導盲, 一同入地獄。

邪師也會教人“慈悲”,“斷惡修善”,更會“賊喊捉賊”,叫人小心邪師說法,乃至斷章取義,引佛經來引證自己的法,所以不易分辨。
邪師說法,普遍有十個共通的特點:
1故作神秘,賣弄神通﹔
2著重名氣,自封銜頭,自稱甚麼上師,大師,菩薩,乃至自稱為佛﹔
3煽動弟子對自己搞個人崇拜﹔
4強調自己的功力相等乃至超越諸佛菩薩﹔
5強調所教之法,屬於無上最勝大法,而這些大法,只限自己或指定的人才能夠傳授﹔
6強調徒弟一定要完全聽從自己的教導,不用再聽其他佛法﹔
7只有膚淺的理論﹔
8講授一些不存在於三藏十二部的經典或法門﹔
9一般不用持素﹕
10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不重視戒律。

1.2. 2 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故。
佛在無量法門之中,特別借本經開示“持名念佛”這殊勝方便之法,令眾生得以比較容易出離三界輪迴。出勝方便,眾生有恒沙煩惱,佛說恒沙法門,皆方便也。唯此法門,方便中之方便。(“法門”是指佛所開示的教導,能作為修行軌範,使人能夠對事物生起了解覺悟,乃眾聖賢入道的通途。)

1.2. 3 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故。
利用本經,道出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用以激勵,生死凡夫,生起“欣極樂,厭娑婆”之心。凡夫出生入死,曠劫沈淪,不知生死可厭,涅槃可欣。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

1.2. 4 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故。
針對“聲聞緣覺” 二乘聖眾,安於頑空,不肯求生淨土。
(二乘,但證偏空,不悟法性,沈空滯寂,中止化城,不信有他方淨土故。)

1.2. 5 勉初心菩薩,親近如來故。
借助本經來勸勉“初心菩薩”,要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待得“無生法忍”之後,才乘願再來,度化眾生 (初心菩薩指初發心,而未深行的菩薩。即圓教初住以前的菩薩。)

1.2. 6 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故。
借助本經的持名念佛,普接三根,利鈍全收。一切眾生都能夠借助“持名念佛”而得度脫。教小,則不被大根﹔教大,則下根絕分。今則上自菩薩,下及悠悠凡夫,三根普度,利鈍全收。

1.2. 7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故。
佛見末法修行人,業障深重,在修行上每多障礙,故此在本經,教眾生“持名念佛”,讓眾生因念佛而得蒙佛力加被,不會墮落。

1.2. 8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故。
教導眾生借“持名念佛”,由事入理,從事相上的 “有念”,回歸到“無念”的自性之中。
一切法門,無非教人離念,歸於真如,今此法門,不必捨念,得入無念故。
“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離念”,並非有如木石,而是“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正恁麼時,一心湛寂,了了明明”,看一切法了了分明時,一念不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1.2. 9 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故。
實悟無生者,法本無生,眾生迷昧,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受大苦惱,縱欲滅生歸無,其生轉熾,今乃巧示往生,實悟無生故。
佛借助本經,巧妙地令眾生,因為“持名念佛”,往生淨土,而證悟“無生法忍”,回歸到“無生無滅”的自性之中。 “法本無生”,一切法不出一心,而在一心之中,本來沒有生滅之事,但由於眾生迷惑顛倒,“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在不生不滅的自性一心之中,妄見有生有滅的事相,起心做業,飽受輪迴生死之苦。“縱欲滅生歸無,其生轉熾”,眾生由於執著這個念頭,反而令這個生滅之心更轉熾熱,更加念念著在“有生有滅”的妄想之中。故釋迦牟尼佛借本經開示“持名念佛”,往生淨土這個“方便法”,令眾生真實地悟入“無生法忍”,回歸到自性不生不滅的境界中。

悟無生有二,或於此土,理一心成,即悟無生,或往生之後,見佛聞法,乃悟無生。“實悟無生”有二意: 一念佛人在此世間念佛,得“理一心不亂,立即證悟 “無生法忍”。二往生之後,見佛聞法,證“無生法忍”。

1.2. 10 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故。
念佛,已是修行徑路,而持名念佛,但以四字洪名,直登不退,事不繁,而功極大,故為徑中之徑。

1.3 教起所因”中十因
而生起有序,有如鎖鏈一樣,一個接著一個,互相連貫在一起。

1.3.1以眾生迷溺,為作津梁。
指由於眾生沈溺,故佛以本經開示“持名念佛”。持名念佛能令眾生以一句阿彌陀佛,從娑婆世界的“此岸”,投生至極樂世界的“彼岸”, 因此,“持名念佛”有如橋樑一樣。

1.3.2所以能為津梁者,為有最勝方便故。
因為“持名念佛”這個法門屬於最殊勝方便之法。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入道多門,本無揀擇,險夷曲直,難易攸分,則無量門中,念佛一門,最為方便。

1.3.3 何名最勝方便,以能直度凡夫故。
“持名念佛”屬於最殊勝方便之法,是因為能夠激勵生死凡夫,生起“欣極樂,厭娑婆”之心,直接度化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

1.3.4 豈獨凡夫,亦度二乘聖人故。
“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指“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所度化的眾生,除了我們這些生死凡夫之外,亦包括了“聲聞緣覺”等二乘人。

1.3.5 豈獨二乘,亦度菩薩故。
“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是指除了度化“聲聞緣覺”等二乘人之外,更包括了“初心菩薩”以至一切菩薩摩訶薩。

1.3.6 豈獨人中,亦普度一切眾生故。
“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除了生死凡夫,“聲聞,緣覺,菩薩”之外,“持名念佛”實際上包括了九法界一切利鈍眾生。

1.3.7 豈獨平處度生,遍度障難故。
“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是指“持名念佛”這個法門除了含攝九法界一切利鈍眾生之外,更是特別為了度化末法期中,煩惱業障深重的眾生。

1.3.8 雖云度生如是廣大,實不離眾生一念得入無念故。
本經所開示的“持名念佛”法門雖然普被九法界一切利鈍眾生,實則上不離眾生一念。“持名念佛”能夠令眾生能從“有生有滅”的妄念進入“念而無念”的境界。

1.3.9 既即 “念得無念”,亦即 “生得無生” 故。
本經的“持名念佛”能夠令眾生從有念入無念,證悟“無生法忍”。

1.3.10 通該前九
“持名念佛”屬於捷徑中的捷徑。而這個原因,包含了前面的九個原因在內。上文的十個原因有如鉤鎖一樣,連貫在一起,是由於“持名念佛”屬於捷徑中之捷徑,才能夠“大悲憫念眾生,為作津梁”,成為末法眾生脫苦成佛之橋樑,故此十個原因都是前後互通,循環連貫,有如鉤鎖一樣。

結論:
念入無念: 念體本空,因妄故有,今以妄息妄,如以毒攻毒,病愈體平,妄窮真露故。一切念頭,當體即空,全部都是因妄想而起。其實念佛之念亦是妄念,本經教導眾生“以毒攻毒”,借助“持名念佛”的妄念,來取代迷惑顛倒的妄念。等到迷惑顛倒的妄念被念佛之念取代之後,有如從患病中康復,真如重現,從“有念得入無念”。

持名念佛,是以佛號代替妄想,不必起斷妄證真之心。“但求息妄,莫更覓真”﹔此外,亦不要怕了妄念,“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重點是於佛號念念相續,句句分明。

1.4  “持名念佛”屬於“勝方便”,有四個原因。
1.4.1 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現在雖然沒有佛住世,但只要肯一心念佛,便能夠得到經常見佛的“勝方便”。

此經則七日一心,佛現在前。
“持名念佛”,只要念佛,一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得以見佛,乃至往生之後,更能夠經常見佛。

故知靈山已過,龍華未來,無佛世中,而得見佛,是名最勝第一方便。
現在這個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而彌勒佛未降世的時候,沒有佛住世了,唯有依照本經的“持名念佛”,便能夠經常見佛。

1.4.2 不斷惑業,得出輪迴方便。
本經所說的 “持名念佛”,不需要先斷除“見思惑”,便已經可以出離六道輪迴。此即所謂,“帶業往生”。

1.4.3 不修餘行,得波羅密方便。 
“持名念佛”能夠令眾生在不需要兼修“六度萬行”的情況之下,“得波羅蜜方便”,令眾生從生死苦海的此岸,到達極樂世界的彼岸。

1.4.4 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
只要“持名念佛”,便能不再需要多劫多生的修行,一生成就,即得解脫。

1.5 法門
道體幽玄,從門始入。為門不同,故云無量,權巧接引,令得入門,名為方便。
自性本體,甚深微妙,必須借助一”度門”才能夠契入,稱為“法門”。因為無量眾生有無量不同的根器,各各需要不同的法門,故需要有“無量法門”。佛為了度化眾生,借助權宜巧妙之法,令眾生能夠很容易地入門和成道,為之“方便法門”。

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論語子張篇云: “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權巧接引,令得入門: 此門遍一切處,頭頭可入,法法堪歸。處處逢渠,頭頭錯過。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但有綠楊堪繫馬,處處有路通長安。
金剛經云: “一切法皆是佛法”,無處不能見性,法法無非真如”。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美圖趣文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